當代名老中醫養生八法第 2 頁
至于“恬淡虛無,精神內守”的具體方法,推薦“靜坐”養生法的名老中醫也占一半以上,并有約三分一的名老中醫將靜坐和“存想”,作為自身精神修煉方法。靜坐是儒、道、佛三家皆推崇的修煉方法,一般認為,靜坐能使精神內守,調暢情志及全身臟腑氣血功能,且促進疾病恢復。“存想”則是在入靜的狀態下運用意念和想象來排除雜念的方法。兩者都是運用呼吸、意念來調節心神及全身氣血的簡便易行的養生方法。
此外,“養德”也是重要的養神法。《中庸》云:“大德必得其壽”,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一向認同“仁者壽”的觀點;國醫大師路志正、顏德馨教授,及朱宗元、黃世林等名老中醫皆重視“修德養心”;邢月朋老中醫認為,“養生德為根”;張云鵬老中醫亦提出“三淡養生,仁德為先”的養生原則。可見“養德”是達到“心態平和,精神內守”境界的良好途徑。
改善性格 怡情養性
不良性格易導致情志的改變,從而擾亂人體臟腑氣血功能,危害健康,釀生疾病。《丹溪心法》云:“血氣沖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百病生焉。”本研究顯示,53.4%的名老中醫注重修性養神,89.7%的名老中醫提倡寬容,81%提倡隨和,58.6%提倡開朗,自身做到寬容、隨和、開朝的名老中醫分別占91.4%、77.6%和48.3%;而主張“制怒、隱忍、毋躁”的名老中醫則較少,分別只占29.3%、19%及31%。可見名老中醫注重性格修養的修煉,而不主張刻意克制的方法。
在怡情養性方面,約半數的名老中醫建議人們寫書法和旅游,自身有此愛好者也占39.7%及36.2%。當代名老中醫認為,各種興趣愛好,如琴、棋、書、畫、體育鍛煉、攝影、集郵、聽音樂等,對心神都有較好的調節作用,是情志養生的重要方法之一。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名人養生][圖文]黃永玉的養生之道 12-19 
[飲食養生]秋季養生湯的做法 09-25 
[飲食養生][圖文]中醫推薦中秋養生食物 09-25 
[養生小常識]女性中秋養生三則 09-25 
[四季養生]秋季養生談食補與藥補 09-15 
[四季養生][圖文]秋季養生談“棗” 09-09 
[養生小常識]秋季養生小常識——泡腳 09-08 
[飲食養生]適合秋季煲湯的四種蔬菜 09-08 
[養生文化]養生談“善” 09-05 
[飲食養生]秋季飲食養生——扁豆燒牛肉 09-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