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與中醫養生第 3 頁
古琴音色的陰陽平衡 古琴音樂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溫柔敦厚、「德音之謂樂」和道家順應自然、大音希聲、清微淡遠等思想的影響。傳統琴曲主要用五聲音階,即五正音,這可說是儒家中和雅思想在音樂上的落實,而琴樂清虛淡靜的風格和意境則主要為道家思想的反映。
古琴由于其樂器的形制、音色、樂曲題材、內涵、結構等因素,其音樂風格是傾向靜態的、簡單的、含蓄的、古淡的、陰柔的、抒情的、典雅的美。很多人於第一次聽琴樂時甚至覺得這件樂器是無聲的。古人亦說古琴“難學、易忘、不中聽”,“琴到無人聽時工”。“不中聽”、“無人聽”,其實正因為古琴音樂風格屬于淡靜、虛靜、深靜、幽靜、恬靜等等靜態的美。這也是為什么古琴最適宜于夜闌人靜時彈奏,因為這樣的環境才能與琴樂的風格和它所追求的意境配合。整個古琴音樂藝術被稱為琴道確實有其道理,因為對古琴的欣賞和認識不能只單一地從其音樂曲調去理解,而是綜合地從多方面作為知識份子的精神反映去理解。這一切則表現在對題材的選擇、意境的追求、道德的規范等各方面代表著琴樂的理想風格和審美標準上。
中國樂器中很少像古琴那樣具備一套完整的彈秦風格審美準則。古琴音樂的美學,早在六朝麴瞻提出對散音、泛音及按音音色的要求時已初步形成。而唐末五代之際的劉藉更在《琴議篇》中提出了“美而不艷、哀而不傷、質而能文、辨而不詐、溫潤調暢、清迥幽奇、忝韻曲折、立聲孤秀”作為琴德的標準。
古琴音色可用“中正和平”、“清微淡遠”兩句來總括。平和清雅的古琴曲通過人耳接收,作用于人體的神經系統和經絡,協助身心協調,使機體健康、有序的在生命軌道上運行。而中醫的“中”是中國古代哲學里的一個概念。老子說:“致虛,恒也;守中,篤也。”這里的“中”指心境、身體的平衡。中醫的“陰平陽秘”、“持中守一而醫百病”的陰陽平衡健康觀和古琴音樂有內在的相通。 正因為古琴有天人合一和陰陽平衡為基礎,長久以來為中國人修身養性、怡情療病所鐘情,德音雅樂化人于無形,養生不妨來學古琴吧。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名人養生][圖文]黃永玉的養生之道 12-19 
[飲食養生]秋季養生湯的做法 09-25 
[飲食養生][圖文]中醫推薦中秋養生食物 09-25 
[養生小常識]女性中秋養生三則 09-25 
[四季養生]秋季養生談食補與藥補 09-15 
[四季養生][圖文]秋季養生談“棗” 09-09 
[養生小常識]秋季養生小常識——泡腳 09-08 
[飲食養生]適合秋季煲湯的四種蔬菜 09-08 
[養生文化]養生談“善” 09-05 
[飲食養生]秋季飲食養生——扁豆燒牛肉 09-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