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是人體營、衛、氣、血的運行路線;俞穴是經絡之氣“交會輸注”的部位,兩者在生理、病理、診斷、治療上,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必須結合起來研究,才能融會貫通。
經絡學說,遠在內經中已有系統的論述,它和陰陽五行、臟象等學說同為中醫學的理論基礎,指導著臨證實踐,使診斷和治療有所遵循;五絕指針療法的作用,同針灸、按摩療法一樣,以調節經絡的機能,使氣血調和,陰平陽秘,達到治療的目的,從基本理論到臨證操作,都不能離開經絡學說。
經絡的基本內容,包括十二經脈、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奇經八脈、十五絡脈,以及難以數計的孫絡,它們相互連接,出入離合,內通臟腑,外達肢節,組成一個周而復始的循環系統。
十二經脈,每經都有它一定的俞穴。奇經八脈中的沖、帶、陽維、陰維、陽蹺、陰蹺等八脈,雖然各有其一定的循行路徑和所主的病候,但各經的俞穴皆附屬于十二經之內;唯任、督二脈,有其自己的俞穴和循行路徑,因此一般將任、督二脈與十二經脈相提并論,故有十四經之稱。
十二經筋的循行路徑,在四肢和軀干部分,幾乎完全是十二經脈的伴隨者,也有長短的分支,惟不入內臟。經筋的生理功能主要是約束聯綴骨胳和肌肉,使整個軀體得以保持一定的位置和形態。
十二經別,是十二經脈別行的支脈。其所行路徑,大部分從肘、膝以上的正經別出,經過軀干,內入臟腑,上至頭、項之處。其所行路徑,較之絡脈深而且長。十二經脈,除有十五絡脈為之溝通表、里經的聯系外,十二經別負擔著離、合、出、入表里聯貫的關系。
十五絡脈,是由十二經脈及任、督二脈所別出。其所分布之處,皆以十二經脈的體表循行為依據。經脈多系直行,絡脈多系分支橫出,故有聯絡十二經脈之作用。
經絡按照陰陽學說的道理,區別人體的部位,臟腑的屬性,并結合經絡循行分布情況及其生理作用與臟腑之間的關系,以外為陽,內為陰;背為陽,腹為陰;腑為陽,臟為陰的原則,制定了各個不同的名稱。
古人對宇宙間一切事物的認識,概括的歸納為陰陽兩大類。而陰陽的變化消長過程,又可分為三個階段,陽分少陽,陽明,太陽;陰分厥陰,少陰,太陰。這樣就將一陰一陽推衍為三陰三陽,配屬手足十二經脈。
十二經別是經脈的分支,所以隨經脈的定名而命名,十二經筋的分布情況,基本上與經脈是一致的,故也采用手、足三陰、三陽為名。 1/2 1 2 下一頁 尾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