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學有關資料認為:“情志所傷,憂思惱怒或抑郁寡歡,肝氣不舒,膽液不得疏泄;飲食不節,過食辛辣或嗜食肥甘,脾胃被傷,釀濕生熱,熏蒸肝膽,使肝失疏泄,膽液循行受阻或濕熱煎熬結成砂石;或因飲食不潔,蟲寄體內,竄擾膽道,使膽液不得疏泄引起。而膽道感染,大多由膽道結石、膽道寄生蟲病和細菌感染等因素引起,可因進食油膩食物、過勞、受驚、精神因素等誘發。其臨床表現多屬于中醫學胸脅疼、腹痛、黃膽的范疇”。“……其病在膽,但膽附于肝,二者互為表里,故本病與肝關系甚密。另外,肝膽失于疏泄,脾胃容易受累;蚱⑽副粋,釀濕生熱,又可影響肝膽而發病,故本病亦多關系脾胃”。
膽石癥發病之起始,中醫認為:“多是肝郁氣滯或濕熱內蘊;繼因濕熱久郁,火毒內盛,蒸腐釀成;病變中,由于肝氣郁滯,阻礙血行,或濕熱久郁,血行不暢,尚可引起血絡瘀阻之證。”有關資料載述:“由于膽結石的形成,肝氣不得疏泄,引起脂肪肝、肝硬變等癥。
根據以上所述,則不難看出,肝氣郁滯、情志所傷、飲食不節、濕熱內蘊、細菌感染;蛔蟲作亂是產生結石的主要因素。而膽囊炎、脂肪肝、肝硬變、胃下垂等一系列病癥則由此而發。由此推理:膽位于消化系統之中部,而附于肝,膽汁由肝之余氣所生,起著幫助腸道運化糟粕的作用,而膽汁的排泄,又依靠肝氣的推動、膽囊的濃縮、膽道的通暢下行于腸;如果肝氣失以疏泄,結石阻塞膽道,膽的濃縮功能下降,則腸道的運化功能失于所助,致運化失常,大便不調,甚至淤阻,造成腸道病癥。所以,十二指腸潰瘍等癥亦與膽失疏泄有關。壺腹等腸道狹窄處也易因雜質不能順利排下而積聚,致局部擴張,甚則損傷。腸道不通,糟粕失排,腸道滿阻,胃內食物、雜質無以所泄,久聚于內,污腐生氣,則易有傷胃壁,發生糜爛、鼓脹,以致胃功能下降,不能正常收縮,甚至雜質積沉為石;所以脾胃之某些病癥也可以膽石癥為因。也就是說,膽道阻塞可致整個消化系統上下不通,產生各種病癥。正因為肝膽處于消化系統的重要位置,又起著運化的主要作用,所以胃腸發病自會很快影響肝膽,腸胃濕熱也會中注于膽道,生其病端。正因為消化系統各臟腑之間關系密切,臨床所見癥狀也有異有同,其癥狀的差異,則為所傷之不同,且胃病疼見于肋,膽病疼連于胃則多為無異,病久癥多,皆為所傷之遠,更有膽之經絡,上下走行之遙,胃之經絡循行之遠,所以從頭到腳皆難免出現疼痛不適。又如中醫所論:“肝氣郁滯,肝膽疏泄失常,故右脅脹疼;肝胃失和,胃氣上逆,則頻頻噯氣或有惡心;胃失和降,脾不健運,則食欲不振;食入不得消化,停滯于中,氣食交阻,則食后腹脹;肝郁不達,曲直作酸,則口苦泛酸;肝胃失和,濁腐氣盛,則苔白膩;肝氣不疏,則脈弦;濕熱內蘊,脾胃濕熱,困阻于中,則食欲不振,惡心嘔吐;濕熱熏蒸肝膽,肝失疏泄,膽道阻滯,則右脅絞痛,胸腹脹滿拒按,身目發黃;少陽失和,營衛不利,則寒熱往來;肝膽濕熱上蒸,則口苦咽干;濕熱下迫,熱灼大腸,則便秘;膀胱熱壅,氣化不利,則小便短赤。膽道受阻,膽汁無排于腸,則大便灰白;膽道受傷,肝膽失于疏泄,氣滯血行不暢,血絡瘀阻,則右脅刺疼;血為陰,夜為陰時,入夜瘀阻加重,故見夜晚疼痛加劇。” 2/4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尾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