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阻
妊娠后出現惡心嘔吐,頭暈厭食,甚則食入即吐者,稱為惡阻。惡阻多發生在妊娠6—12周,孕3個月后多能逐漸消失。如果在孕早期僅有惡心欲吐、擇食、頭暈、倦怠,是早孕反應,不屬病態。惡阻與西醫所稱的“妊娠劇吐”相似,可互相參照。
惡阻診斷要點
孕后出現惡心嘔吐,難以進食,甚或惡聞食氣,不食亦吐者,可為本病的診斷依據。
孕后劇吐,同時又有不規則陰道出血者,必須做尿HCG定量測定及B超檢查,排除葡萄胎。
惡阻必須與胃炎、胃出血、闌尾炎等病引起的嘔吐作鑒別。
惡阻辨證分析
本病發生的病因病機主要是沖脈之氣上逆,胃失和降。惡阻,以嘔吐為主證,常可從嘔吐物的性狀及患者的口感辨虛實:口淡,嘔吐清涎或痰涎者,多為脾胃虛弱;口苦,嘔吐酸水或苦水者,多為肝胃不和;若口干煩渴,干嘔或嘔吐血性物,多為氣陰兩傷之證。惡阻的發病與脾、胃、肝三臟功能失常相關,最終導致胃失和降而嘔惡,故治療惡阻以調氣和中,降逆上嘔為主。此外,還需重視調飲食、和情志和講究服藥方法。
惡阻辨證論治
脾胃虛弱型
【證見】 妊娠早期,惡心嘔吐不食,惡聞食氣,食人即吐。口淡,嘔吐清涎或食糜。頭暈納呆,神疲倦怠,嗜臥嗜睡。舌淡苔白,脈緩滑或細滑無力。
【治法】 健脾和胃,降逆止嘔。
【方藥】
1.主方香砂六君子湯(《名醫方論》)加減
處方:黨參20克,白術15克,茯苓20克,法半夏10克,砂仁6克(后下),木香10克(后下),生姜3片,大棗6個,柿蒂15克,橘紅6克。水煎服。
如兼脾胃虛寒,證見嘔吐清水,畏寒者,加干姜人參半夏丸(《金匱要略》)。若脾胃虛弱,濕聚成痰,證見口粘胸悶,嘔吐痰涎者,改用小半夏加茯苓湯(《金匱要略》),加白術、枇杷葉、砂仁、陳皮、紫蘇梗、厚樸等。
2.中成藥
(1)香砂養胃丸,口服,每次1瓶,每日3次。
(2)香砂六君丸,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水泛丸每次6~9克,每日2~3次。
肝胃不和型
【證見】 妊娠早期,惡心嘔吐,惡聞食氣,甚則食入即吐;嘔吐酸水或苦水。頭暈而脹,胸脅脹痛,心煩躁急,嘈雜不安,口苦咽干,溺黃便結而臭。唇干舌紅、苔黃,脈弦滑數。
【治法】 調肝養胃,降逆止嘔。
【方藥】
主方蘇葉黃連湯(王孟英《溫熱經緯》)合橘皮竹茹湯(嚴用和《濟生方》)
處方:紫蘇葉15克,黃連6克,白茯苓20克,橘皮6克,竹茹15克,法半夏10克,麥冬15克,枇杷葉15克,太子參30克,代赭石15克,白芍15克。水煎服。
如胃熱明顯者,加黃芩、天花粉、蘆根,以清熱生津和胃。若肝熱較甚者,加夏枯草、龍膽草,以清瀉肝火。
對于肝胃不和之惡阻,羅元愷教授多用桂枝湯(《傷寒論》)合小半夏加茯苓湯(《金匱要略》),認為桂枝湯既能調和營衛,又能調理肝脾。
說明:上述二型均可進一步發展為氣陰兩傷之重證惡阻。證見精神萎靡,形體消瘦,雙目無神,眼眶下陷,皮膚干燥,尿少便結,甚或發熱,脈細數無力,舌紅少苔而干。治宜以益氣養陰,和胃止嘔;方選生脈散合增液湯,加石斛、玉竹、蘆根、代赭石等。也可用西洋參5克,泡開水,分次呷服,或含服西洋參片,以益氣養陰止嘔。
發展為氣陰兩虧為無陰時,則嘔吐更劇,形成上嘔下秘的“上下關格”階段:大便秘結,腑氣不通,加重嘔吐;胃陰傷又不能下達大腸,導致便秘日甚。此時務必養胃陰、通燥結,故選用增液湯合生脈散加石斛、玉竹、蘆根等益陰養胃之品,再加代赭石鎮逆通降,使胃陰得復,大便通暢而劇吐漸平。必要時,可配合補液等糾正酸堿平衡失調,以及處理由于劇吐所致的心腎功能損害等并發癥。
關于孕期能否用半夏,自古以來爭論頗多。現代醫家對此從多方面進行研究。動物實驗研究表明,半夏具有顯著的胚胎毒性,引起全數流產的少,多數是部分流產或出現流產先兆。半夏的毒性影響多發發在妊娠早期和前中期,后期影響較小。半夏無遺傳毒性,生半夏湯劑與制半夏湯劑的胚胎毒性一致。目前半夏有毒已成定論。妊娠早期,尤其有流產史者,盡量避之。如出現妊娠劇吐,又非半夏難以使嘔吐平息者,則遵經旨“有故無殞,亦無殞也”。適當配伍使用。
惡阻其他療法
1.針灸療法
(1)水針穴位注射:用維生素B,100毫克分注雙側內關穴,每日1次,一般用2~3日。
(2)負壓吸中脘穴:用負壓吸引器吸住患者中脘穴后,再進食或服藥。食后停留15—30分鐘才放去負壓。
2.飲食療法
惡阻的飲食應以清淡為主。劇吐時可進吃白粥水,以養胃氣。
咸鴨腎1只,陳皮少許,煲稀粥。
肝熱氣逆劇吐者,可服鮮西瓜汁。
胃虛者,可用伏龍肝(灶心土)40~60克,加水煎湯,當茶飲。
惡阻診斷要點
惡阻辨證分析
本病發生的病因病機主要是沖脈之氣上逆,胃失和降。惡阻,以嘔吐為主證,常可從嘔吐物的性狀及患者的口感辨虛實:口淡,嘔吐清涎或痰涎者,多為脾胃虛弱;口苦,嘔吐酸水或苦水者,多為肝胃不和;若口干煩渴,干嘔或嘔吐血性物,多為氣陰兩傷之證。惡阻的發病與脾、胃、肝三臟功能失常相關,最終導致胃失和降而嘔惡,故治療惡阻以調氣和中,降逆上嘔為主。此外,還需重視調飲食、和情志和講究服藥方法。
惡阻辨證論治
脾胃虛弱型
【證見】 妊娠早期,惡心嘔吐不食,惡聞食氣,食人即吐。口淡,嘔吐清涎或食糜。頭暈納呆,神疲倦怠,嗜臥嗜睡。舌淡苔白,脈緩滑或細滑無力。
【治法】 健脾和胃,降逆止嘔。
【方藥】
1.主方香砂六君子湯(《名醫方論》)加減
處方:黨參20克,白術15克,茯苓20克,法半夏10克,砂仁6克(后下),木香10克(后下),生姜3片,大棗6個,柿蒂15克,橘紅6克。水煎服。
如兼脾胃虛寒,證見嘔吐清水,畏寒者,加干姜人參半夏丸(《金匱要略》)。若脾胃虛弱,濕聚成痰,證見口粘胸悶,嘔吐痰涎者,改用小半夏加茯苓湯(《金匱要略》),加白術、枇杷葉、砂仁、陳皮、紫蘇梗、厚樸等。
2.中成藥
(1)香砂養胃丸,口服,每次1瓶,每日3次。
(2)香砂六君丸,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水泛丸每次6~9克,每日2~3次。
肝胃不和型
【證見】 妊娠早期,惡心嘔吐,惡聞食氣,甚則食入即吐;嘔吐酸水或苦水。頭暈而脹,胸脅脹痛,心煩躁急,嘈雜不安,口苦咽干,溺黃便結而臭。唇干舌紅、苔黃,脈弦滑數。
【治法】 調肝養胃,降逆止嘔。
【方藥】
主方蘇葉黃連湯(王孟英《溫熱經緯》)合橘皮竹茹湯(嚴用和《濟生方》)
處方:紫蘇葉15克,黃連6克,白茯苓20克,橘皮6克,竹茹15克,法半夏10克,麥冬15克,枇杷葉15克,太子參30克,代赭石15克,白芍15克。水煎服。
如胃熱明顯者,加黃芩、天花粉、蘆根,以清熱生津和胃。若肝熱較甚者,加夏枯草、龍膽草,以清瀉肝火。
對于肝胃不和之惡阻,羅元愷教授多用桂枝湯(《傷寒論》)合小半夏加茯苓湯(《金匱要略》),認為桂枝湯既能調和營衛,又能調理肝脾。
說明:上述二型均可進一步發展為氣陰兩傷之重證惡阻。證見精神萎靡,形體消瘦,雙目無神,眼眶下陷,皮膚干燥,尿少便結,甚或發熱,脈細數無力,舌紅少苔而干。治宜以益氣養陰,和胃止嘔;方選生脈散合增液湯,加石斛、玉竹、蘆根、代赭石等。也可用西洋參5克,泡開水,分次呷服,或含服西洋參片,以益氣養陰止嘔。
發展為氣陰兩虧為無陰時,則嘔吐更劇,形成上嘔下秘的“上下關格”階段:大便秘結,腑氣不通,加重嘔吐;胃陰傷又不能下達大腸,導致便秘日甚。此時務必養胃陰、通燥結,故選用增液湯合生脈散加石斛、玉竹、蘆根等益陰養胃之品,再加代赭石鎮逆通降,使胃陰得復,大便通暢而劇吐漸平。必要時,可配合補液等糾正酸堿平衡失調,以及處理由于劇吐所致的心腎功能損害等并發癥。
關于孕期能否用半夏,自古以來爭論頗多。現代醫家對此從多方面進行研究。動物實驗研究表明,半夏具有顯著的胚胎毒性,引起全數流產的少,多數是部分流產或出現流產先兆。半夏的毒性影響多發發在妊娠早期和前中期,后期影響較小。半夏無遺傳毒性,生半夏湯劑與制半夏湯劑的胚胎毒性一致。目前半夏有毒已成定論。妊娠早期,尤其有流產史者,盡量避之。如出現妊娠劇吐,又非半夏難以使嘔吐平息者,則遵經旨“有故無殞,亦無殞也”。適當配伍使用。
惡阻其他療法
1.針灸療法
(1)水針穴位注射:用維生素B,100毫克分注雙側內關穴,每日1次,一般用2~3日。
(2)負壓吸中脘穴:用負壓吸引器吸住患者中脘穴后,再進食或服藥。食后停留15—30分鐘才放去負壓。
2.飲食療法
惡阻的飲食應以清淡為主。劇吐時可進吃白粥水,以養胃氣。
疾病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管理員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疾病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腎結石][組圖]不同成分腎結石的各種特點 09-16 
[頸椎病][圖文]頸椎病患者自我頸部牽引時… 09-14 
[遺精]益腎固精丸治遺精 08-28 
[艾滋病]6類人群必須進行艾滋病檢測 08-15 
[高血壓]高血壓導致動脈硬化后的癥狀 08-15 
[遺精]正常男性遺精周期是多久? 08-08 
[關節炎]膝關節炎的運動療法 08-07 
[腎結石][圖文]腎結石不同成分的解說 07-21 
[自閉癥]高功能自閉癥 07-21 
[自閉癥]小兒自閉癥形成原因 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