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感冒
感冒俗稱傷風(fēng),由外感時邪所致,是小兒常見的疾病。常見于西醫(yī)的上呼吸道感染。
兒童感冒的診斷要點
感冒以發(fā)熱、惡寒、頭痛、鼻塞、流涕、打噴嚏、咳嗽等為主要癥狀。
一些急性傳染病的早期,如水痘、麻疹、風(fēng)疹、百日咳、小兒麻痹癥、流腦等,也可出現(xiàn)類似感冒的癥狀,應(yīng)注意鑒別。
兒童感冒的辨證分析
感冒多因小兒臟腑嬌嫩,衛(wèi)外不固,感受外邪所致。邪客肺衛(wèi),腠理開合失常,衛(wèi)陽被遏,肺氣失宣,故見發(fā)熱惡寒、鼻塞流涕、咳嗽等肺經(jīng)證候。小兒肺為嬌臟,脾常不足,肝常有余,神氣怯弱,感邪之后,多有兼挾。
辨證應(yīng)首辨感冒的寒熱,再察是否有兼挾證。寒證為感受風(fēng)寒之邪,衛(wèi)陽受遏,肌表被束,則證見惡寒重、無汗、口不渴、咽不紅。熱證為感受風(fēng)熱之邪,客于肺衛(wèi),則證見發(fā)熱重、惡寒輕、有汗、口渴、咽紅或痛。若感受暑濕之邪,暑客衛(wèi)表,濕困中焦,則證見高熱無汗、身重困倦、胸悶泛惡、食欲不振、或嘔吐腹瀉。若挾痰則痰多喉鳴,咳嗽劇。挾滯則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嘔吐酸腐,口氣穢濁,大便酸臭,或腹痛腹瀉,或大便秘結(jié)。挾驚則見驚惕啼叫,睡臥不寧,蚧齒,甚則驚厥。
總的治法以解表為主。根據(jù)寒熱辨證,治療有辛涼、辛溫之別,或兩者并用。兼挾痰者佐以宣肺化痰,挾食者佐以消食導(dǎo)滯,挾驚者佐以安神鎮(zhèn)驚或平肝熄風(fēng)。
兒童感冒的辨證論治
風(fēng)寒感冒
【證見】 發(fā)熱惡寒,無汗,頭痛,鼻塞流涕,噴嚏,咳嗽,喉癢,口不渴,咽不紅。舌苔薄白,脈浮緊。
【治法】 辛溫解表。
【方藥】
1.主方荊防敗毒散(張時徹《攝生眾妙方》)加減
處方:荊芥6克,防風(fēng)6克,羌活6克,獨活6克,柴胡9克,薄荷3克(后下),枳殼6克,茯苓9克,桔梗6克,前胡6克,生姜3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表寒重者,加麻黃6克。頭痛甚者,加白芷6克。咳嗽劇者,加杏仁6克。
2.中成藥
(1)午時茶,水煎服或沖服,每次1塊或1袋,每日2—3次。
(2)撲感片,每次2~4片,每日2—3次,開水送服。
3.單方驗方蔥姜紅糖湯(江育仁等《中醫(yī)兒科學(xué)》)
處方:蔥白頭(連須)3-7個,生姜3—5片,濃煎后加紅糖適量,熱服取汗。
風(fēng)熱感冒
【證見】 發(fā)熱重,惡風(fēng),有汗或少汗,頭痛,鼻塞,流濃涕,口干而渴。舌質(zhì)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shù)。 【治法】 辛涼解表。
【方藥】
1.主方銀翹散(吳鞠通《溫病條辨》)加減
處方:金銀花9克,連翹9克,淡豆豉9克,牛蒡子9克,荊芥6克,薄荷6克(后下),桔梗6克,淡竹葉9克,蘆根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2劑。
高熱者,加生石膏20~30克、黃芩9克。頭痛甚者,加桑葉9克、鉤藤9克。咽喉腫痛者,加馬勃6克、玄參9克。
2.中成藥
(1)銀翹解毒丸(片、沖劑),口服,片劑每次2~4片,每日3次;丸劑每次1/2-l丸,每日3次;膠囊每次1-2粒,每日3次;沖劑每次1—2包,每日3次。
(2)維C銀翹片,口服,每次2~3片,每日3次。
(3)復(fù)方感冒靈片,口服,每次2~4片,每日3次。
3.單方驗方清解湯(肖旭騰驗方)
處方:柴胡12克,黃芩15克,青蒿15克,薄荷6克(后下),荊芥9克,淡竹葉9克,蘆根15克,生石膏30克,前胡9克,北杏仁9克,枇杷葉9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2劑。
暑邪感冒
【證見】 高熱無汗,頭痛,身重困倦,胸悶泛惡,食欲不振,或嘔吐、腹瀉,或鼻塞、流涕、咳嗽。舌苔薄白或膩,質(zhì)紅,脈數(shù)。
【治法】 清暑解表。
【方藥】
1.主方新加香薷飲(吳鞠通《溫病條辨》)加減
處方:香薷6克,厚樸6克,扁豆花9克,金銀花9克,連翹9克,荷葉9克,佩蘭6克。水煎服,每日1—2劑。
濕重者,加蒼術(shù)6克、法半夏6克。小便短赤者,加滑石15克、淡竹葉9克。不思飲食者,加麥芽15克、布渣葉9克。
2.中成藥千金茶,水煎服,每次1包,每日1~2次。
3.單方驗方清暑解熱方(賴天松等《臨床方劑手冊》)
處方:石膏30克(先煎),知母12克,金銀花lO克,黃芩10克,葛根15克,大豆黃卷10克,香薷10克,桑葉10克,菊花10克,六一散(滑石六、甘草一)10克。水煎服,每日1劑,小兒減量。
兼證
1.挾痰兼見咳嗽較劇,咳聲重濁,喉中痰鳴,舌苔厚膩,脈滑而數(shù)。偏于風(fēng)寒者,加用三拗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及蘇子;偏于風(fēng)熱者,加用桑白皮、黛蛤散。
2.挾滯兼見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嘔吐酸腐,口氣穢濁,大便酸臭,或腹痛泄瀉,或大便秘結(jié),舌苔厚膩,脈滑數(shù),加用保和丸,或選用山楂、麥芽、雞內(nèi)金、萊菔子等。若大便秘結(jié),小便短赤,舌糙黃垢者,加用生大黃、玄明粉、枳實。
3.挾驚兼見驚惕啼叫,睡臥不寧,蚧齒,甚則驚厥,舌尖紅,脈弦,加用小兒回春丹或琥珀抱龍丸,或選加蟬蛻、鉤藤、僵蠶等。
兒童感冒的其他療法
1.外治法
(1)白芷、炒防風(fēng)各3克,共研為細(xì)末,再加冰片1克,調(diào)勻研細(xì),裝瓶備用。使用時將少許藥末用薄棉或紗布裹之,塞入鼻孔中。適用于風(fēng)寒感冒。
(2)鮮地龍數(shù)條,白糖適量。將地龍洗凈,放人碗內(nèi),撒些白糖使其滲液,再加適量的白面或綠豆面,共搗成稠膏,紗布包裹,敷神厥、百會穴。適用于外感高熱。
2.針灸治療
(1)風(fēng)寒感冒:主穴為風(fēng)池、大椎,配穴為列缺。先輕刺激,有針感后適當(dāng)加強(qiáng)。
(2)風(fēng)熱感冒:主穴為合谷、大椎,配穴為少商。用較強(qiáng)刺激。
高熱加曲池;頭痛加太陽、頭維;鼻塞加迎香;抽搐刺人中、涌泉。
3.飲食療法
(1)蔥蒜粥:蔥白10根,大蒜3瓣,粳米50克。先將粳米煮粥,臨起鍋時放入蔥白、大蒜,不拘時食,食后覆被取微汗。適用于風(fēng)寒感冒。
(2)菊花粥:黃菊花20克,桑葉20克,粳米50克。先將菊花、桑葉用水煎煮,去渣,取汁300毫升,再加粳米煮成稀粥,加白糖適量,不拘時食。適用于風(fēng)熱感冒。
(3)荷葉綠豆粥:鮮荷葉20克,綠豆30克,粳米50克。將綠豆、粳米同煮成稀粥,l臨起鍋前10分鐘放入鮮荷葉,不拘時食。適用于暑濕感冒。
兒童感冒的診斷要點
兒童感冒的辨證分析
感冒多因小兒臟腑嬌嫩,衛(wèi)外不固,感受外邪所致。邪客肺衛(wèi),腠理開合失常,衛(wèi)陽被遏,肺氣失宣,故見發(fā)熱惡寒、鼻塞流涕、咳嗽等肺經(jīng)證候。小兒肺為嬌臟,脾常不足,肝常有余,神氣怯弱,感邪之后,多有兼挾。
辨證應(yīng)首辨感冒的寒熱,再察是否有兼挾證。寒證為感受風(fēng)寒之邪,衛(wèi)陽受遏,肌表被束,則證見惡寒重、無汗、口不渴、咽不紅。熱證為感受風(fēng)熱之邪,客于肺衛(wèi),則證見發(fā)熱重、惡寒輕、有汗、口渴、咽紅或痛。若感受暑濕之邪,暑客衛(wèi)表,濕困中焦,則證見高熱無汗、身重困倦、胸悶泛惡、食欲不振、或嘔吐腹瀉。若挾痰則痰多喉鳴,咳嗽劇。挾滯則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嘔吐酸腐,口氣穢濁,大便酸臭,或腹痛腹瀉,或大便秘結(jié)。挾驚則見驚惕啼叫,睡臥不寧,蚧齒,甚則驚厥。
總的治法以解表為主。根據(jù)寒熱辨證,治療有辛涼、辛溫之別,或兩者并用。兼挾痰者佐以宣肺化痰,挾食者佐以消食導(dǎo)滯,挾驚者佐以安神鎮(zhèn)驚或平肝熄風(fēng)。
兒童感冒的辨證論治
風(fēng)寒感冒
【證見】 發(fā)熱惡寒,無汗,頭痛,鼻塞流涕,噴嚏,咳嗽,喉癢,口不渴,咽不紅。舌苔薄白,脈浮緊。
【治法】 辛溫解表。
【方藥】
1.主方荊防敗毒散(張時徹《攝生眾妙方》)加減
處方:荊芥6克,防風(fēng)6克,羌活6克,獨活6克,柴胡9克,薄荷3克(后下),枳殼6克,茯苓9克,桔梗6克,前胡6克,生姜3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表寒重者,加麻黃6克。頭痛甚者,加白芷6克。咳嗽劇者,加杏仁6克。
2.中成藥
(1)午時茶,水煎服或沖服,每次1塊或1袋,每日2—3次。
(2)撲感片,每次2~4片,每日2—3次,開水送服。
3.單方驗方蔥姜紅糖湯(江育仁等《中醫(yī)兒科學(xué)》)
處方:蔥白頭(連須)3-7個,生姜3—5片,濃煎后加紅糖適量,熱服取汗。
風(fēng)熱感冒
【證見】 發(fā)熱重,惡風(fēng),有汗或少汗,頭痛,鼻塞,流濃涕,口干而渴。舌質(zhì)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shù)。 【治法】 辛涼解表。
【方藥】
1.主方銀翹散(吳鞠通《溫病條辨》)加減
處方:金銀花9克,連翹9克,淡豆豉9克,牛蒡子9克,荊芥6克,薄荷6克(后下),桔梗6克,淡竹葉9克,蘆根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2劑。
高熱者,加生石膏20~30克、黃芩9克。頭痛甚者,加桑葉9克、鉤藤9克。咽喉腫痛者,加馬勃6克、玄參9克。
2.中成藥
(1)銀翹解毒丸(片、沖劑),口服,片劑每次2~4片,每日3次;丸劑每次1/2-l丸,每日3次;膠囊每次1-2粒,每日3次;沖劑每次1—2包,每日3次。
(2)維C銀翹片,口服,每次2~3片,每日3次。
(3)復(fù)方感冒靈片,口服,每次2~4片,每日3次。
3.單方驗方清解湯(肖旭騰驗方)
處方:柴胡12克,黃芩15克,青蒿15克,薄荷6克(后下),荊芥9克,淡竹葉9克,蘆根15克,生石膏30克,前胡9克,北杏仁9克,枇杷葉9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2劑。
暑邪感冒
【證見】 高熱無汗,頭痛,身重困倦,胸悶泛惡,食欲不振,或嘔吐、腹瀉,或鼻塞、流涕、咳嗽。舌苔薄白或膩,質(zhì)紅,脈數(shù)。
【治法】 清暑解表。
【方藥】
1.主方新加香薷飲(吳鞠通《溫病條辨》)加減
處方:香薷6克,厚樸6克,扁豆花9克,金銀花9克,連翹9克,荷葉9克,佩蘭6克。水煎服,每日1—2劑。
濕重者,加蒼術(shù)6克、法半夏6克。小便短赤者,加滑石15克、淡竹葉9克。不思飲食者,加麥芽15克、布渣葉9克。
2.中成藥千金茶,水煎服,每次1包,每日1~2次。
3.單方驗方清暑解熱方(賴天松等《臨床方劑手冊》)
處方:石膏30克(先煎),知母12克,金銀花lO克,黃芩10克,葛根15克,大豆黃卷10克,香薷10克,桑葉10克,菊花10克,六一散(滑石六、甘草一)10克。水煎服,每日1劑,小兒減量。
兼證
1.挾痰兼見咳嗽較劇,咳聲重濁,喉中痰鳴,舌苔厚膩,脈滑而數(shù)。偏于風(fēng)寒者,加用三拗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及蘇子;偏于風(fēng)熱者,加用桑白皮、黛蛤散。
2.挾滯兼見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嘔吐酸腐,口氣穢濁,大便酸臭,或腹痛泄瀉,或大便秘結(jié),舌苔厚膩,脈滑數(shù),加用保和丸,或選用山楂、麥芽、雞內(nèi)金、萊菔子等。若大便秘結(jié),小便短赤,舌糙黃垢者,加用生大黃、玄明粉、枳實。
3.挾驚兼見驚惕啼叫,睡臥不寧,蚧齒,甚則驚厥,舌尖紅,脈弦,加用小兒回春丹或琥珀抱龍丸,或選加蟬蛻、鉤藤、僵蠶等。
兒童感冒的其他療法
1.外治法
(1)白芷、炒防風(fēng)各3克,共研為細(xì)末,再加冰片1克,調(diào)勻研細(xì),裝瓶備用。使用時將少許藥末用薄棉或紗布裹之,塞入鼻孔中。適用于風(fēng)寒感冒。
(2)鮮地龍數(shù)條,白糖適量。將地龍洗凈,放人碗內(nèi),撒些白糖使其滲液,再加適量的白面或綠豆面,共搗成稠膏,紗布包裹,敷神厥、百會穴。適用于外感高熱。
2.針灸治療
(1)風(fēng)寒感冒:主穴為風(fēng)池、大椎,配穴為列缺。先輕刺激,有針感后適當(dāng)加強(qiáng)。
(2)風(fēng)熱感冒:主穴為合谷、大椎,配穴為少商。用較強(qiáng)刺激。
高熱加曲池;頭痛加太陽、頭維;鼻塞加迎香;抽搐刺人中、涌泉。
3.飲食療法
(1)蔥蒜粥:蔥白10根,大蒜3瓣,粳米50克。先將粳米煮粥,臨起鍋時放入蔥白、大蒜,不拘時食,食后覆被取微汗。適用于風(fēng)寒感冒。
(2)菊花粥:黃菊花20克,桑葉20克,粳米50克。先將菊花、桑葉用水煎煮,去渣,取汁300毫升,再加粳米煮成稀粥,加白糖適量,不拘時食。適用于風(fēng)熱感冒。
(3)荷葉綠豆粥:鮮荷葉20克,綠豆30克,粳米50克。將綠豆、粳米同煮成稀粥,l臨起鍋前10分鐘放入鮮荷葉,不拘時食。適用于暑濕感冒。
疾病錄入:管理員 責(zé)任編輯:管理員
- 相關(guān)文章
-
沒有相關(guān)疾病
- 網(wǎng)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nèi)容只代表網(wǎng)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guān)!) 【發(fā)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政策法規(guī)
- 醫(yī)學(xué)考試
- 醫(yī)藥資訊
- 結(jié)石研究
- 課題研究
- 培訓(xùn)教學(xué)
- 科技成果
- 歷代名醫(yī)
- 耳穴知識
- 中醫(yī)典故
- 中醫(yī)詞典
- 中醫(yī)診斷
- 中醫(yī)經(jīng)絡(luò)
- 中醫(yī)腧穴
- 中醫(yī)名方
- 中醫(yī)臨床
- 中醫(yī)保健
- 中醫(yī)養(yǎng)生
- 孕育保健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老年保健
- 嬰兒保健
- 新婚保健
- 藥膳食療
- 祖?zhèn)髅胤?/a>
- 民間偏方
- 中藥詳解
- 護(hù)理技術(shù)
- 草藥圖譜
- 人體圖譜
- 不孕不育
- 燒傷燙傷
- 祛病靈符
- 療疾手印
- 性學(xué)文獻(xiàn)
- 學(xué)術(shù)爭鳴
- 中醫(yī)教育
- 中醫(yī)特色
- 中醫(yī)歷史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腎結(jié)石][組圖]不同成分腎結(jié)石的各種特點 09-16 
[頸椎病][圖文]頸椎病患者自我頸部牽引時… 09-14 
[遺精]益腎固精丸治遺精 08-28 
[艾滋病]6類人群必須進(jìn)行艾滋病檢測 08-15 
[高血壓]高血壓導(dǎo)致動脈硬化后的癥狀 08-15 
[遺精]正常男性遺精周期是多久? 08-08 
[關(guān)節(jié)炎]膝關(guān)節(jié)炎的運動療法 08-07 
[腎結(jié)石][圖文]腎結(jié)石不同成分的解說 07-21 
[自閉癥]高功能自閉癥 07-21 
[自閉癥]小兒自閉癥形成原因 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