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性愛風俗第 9 頁
上面所述,敦煌唐人中凡欲取得婦人愛敬,“子曰取取引桃枝,則作木人,書名,安廁上,驗。”就是模仿巫術戀愛。其特征是以“木人”象征所愛對象。
這種模仿巫術在我國古代有著漫長的演變史。據說在公元前十世紀以前的周代已經很流行了。托名周代呂望撰之《六韜》“壘虛第四十二”云:太公云:“聽其鼓無音、鋒無聲,望其壘上多飛鳥而不驚,上無氛氣,必知敵詐,而為偶人也。”
可見,上古時代的戰爭中,還沒有能夠擺脫掉以模仿巫術作戰的方法,認為用相征性的木偶,同時施以巫術,便能夠打退敵人,取得戰爭的勝利。誰知被姜太公看出了破綻,模仿巫術的騙局終于被戳穿。在西漢,傳聞有埋木人致使漢武帝生病之事。《漢書》卷六十三“武帝五子傳”云:“(江)充遂至宮,掘盅得桐木人,時生疾,避暑甘泉宮。”西漢宣鬧一時的巫盅之獄,便是在模仿巫術的背景下進行的。在魏晉南北朝,這種模仿巫術滲透到繪畫中去,南宋劉義慶撰《幽明錄》云:“顧長康在江陵,愛一女子,還家,長康思之不已,乃畫作女形,著壁上,刺心,女行十里,忽心痛如刺,不能進。”古人認為藝術致精者亦具備通神的巫術性。此事即加以傳播。《晉書.顧愷之傳》中也載有此故事,并說是顧愷之有意為之。顧長康,名愷之,小字虎頭,無錫人,東晉著名畫家,謝安稱贊他的畫“有蒼生來所無。”桓溫為荊州刺史時就引他為大司馬參軍。如此名畫家,在巫術盛行的晉代,施巫術于畫,借以要挾所愛女子是有可能的。《晉書》所言是有起初民俗背景的。到唐代此巫術在敦煌就明顯地發展到戀愛巫術中。在宋代仍有模仿巫術,是用寺廟中物土偶,來治療男子的遺精或性衰竭陽萎等病的,據宋.洪邁《夷堅志》甲志卷十七說,宋代有一姓黃的行者,看見寺廟中有尊泥菩薩乳房垂于被外,便用手取撫愛,以后每到廟里來燒香,便來摸乳房,后來他便有幻覺,感到泥菩薩眼睛動起來,和他一起到屏內去做愛,自是日以為常,經月以后他便病了。廟里的老和尚暗地里偷看,跟著那位婦女上山,后來有一天,等到那個婦人又來時,便用手杖打她,她鏗然撲地,泥菩薩成了碎土塊,奇怪的是在土中得到一個泥兒胎,好像懷孕數月的娃娃,老和尚令黃某人把泥胎帶回家,弄得屑末,和藥以食,終于治好了性虛。這就是模仿巫術治病造作的故事,用來迷惑更多人。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