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節 欲不可絕

對于人的性的這種生理需要,古房中養生家認為是不能戒絕的。葛洪《抱撲子.繹滯》說:“人復不可都絕陰陽,陰陽不交,則坐致壅於之病,故幽閉怨曠,多病而不壽也。……唯有得其節宣之和,可以不損。”強調男女陰陽交合不能人為地壓抑,根本的方法是要遵守一定的法度,如果這種需要與欲望受到壓抑,那么就會發生疾病,甚至使壽命縮短。《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八.房中補益》寫道:“男不可無女,女不可無男,無女則意動,意動則神勞,神勞則損壽。……強抑郁閉之,難持易失,使人漏精尿濁,以致鬼交之病,損一而百也。”孫氏的提法是合乎實際的。未婚男子往往易發生遺精、滑精、精濁等病,其原因是意動神搖,精失閉藏所致。
關于女子,失其正常的交合亦會致病。《婦科玉尺.月經》寫道:“昔人謂精至,十年無男子合則失調;未至十年,思男子合而不得,亦不調,不調則瘀不去,或潰而入骨或變成腫,故云室女憂思積想在心,則經閉而癆怯者多”,接著又寫道:“愆期未嫁之女,偏房失寵之妾,寡居之婦,庵院之尼,欲動不能遂,感憤不得言,多有閉經之疾。”可見違背人的正常生理需要,強行壓抑情感是有害的。關于這方面的道理,《三元延壽參贊書.欲不可絕篇》指出:“男子以精為主,女子以血為本,故精盛剛思至,血盛則懷胎。若孤陽絕陰,獨陰無陽,欲心熾而不遂,則陰陽交爭,乍寒乍熱,久而成勞”。可見男女雙方的性欲與性要求得不到正常的舒展,受到壓抑,就會損害健康。《養生四要》說得好:“夫食、色,性也。故飲食、男女,人之大存焉。口腹之養,軀命所關。……設如方士所說,必絕谷,必休妻,而后可以長生,則枵腹之瘠,救死不贍,使天下之人墜厥宗者,非不近人情之惑欽”,由上可見,無論是從人的正常生理需要分析,還是從養生防病方面衡量,人的性欲與性要求是不宜完全戒絕的。顯然這個主張與禁欲主義是水火不相容的,一組調查資料表明,終身不婚與已婚者的平均壽命相比,后者筆前者長。足見古人的見解既合乎人情,也包含科學道理,事實上有節制約的房事有益于男女雙方健康,被譽為長壽的秘訣。
竹簡《合陰陽》云:“昏者,男之精將;早者,女之精責(積)。吾精以養女精,前脈皆動。皮膚氣血皆作,故能發閉通塞,中府受輸而盈。”大意是夜晚,男子的精氣旺盛;早晨,女子的精氣蓄積。以我的精氣補養女方的精氣,前陰部位的筋脈都因高度興奮而得到運動,皮膚平展而氣血流暢,所以能夠開郁而通塞,故五臟六腑均可受到補益。可見男女交合為什么有益于身體,從這里可以得到悟解。如前所述,和諧的性生活,可使男女雙方達到一種藝木享受,首先是心理上的舒展,這無疑有益于身心健康。所以《三元延壽參贊書.欲不可絕篇》說:“圣人不絕和合之道,巨貴于閉密以守天真也”一方面房事不可戒絕,一方面又要有節制,“壯而聲色有節者,強而壽”,這對于保持性功能的正常是有益的,進而推遲衰老。有研究說明,人的衰老首先表現為性的衰老,行而有節,保持性功能的正常,就可能延緩人的衰老。這可能就是“欲不可絕”的內在含義。
所以《素女經》寫道:“黃帝問素女曰:今欲長不接,為之奈何?素女曰:不可。天地有開合,陰陽有施化,人法陰陽,隨四時。今欲長不接,神氣不宣布,陰陽閉隔,何以自補,練氣數行,去故納新以自助也。玉莖不動則劈死其舍,所以常行以當導引也。”禁欲或者獨身,對于男女來說都是不可以的,天地有開合,陰陽有施化,人是按天地陰陽的法則,隨四時的變化而生活宇宙間的;長期不交接或強制獨身,精神意志不能宣暢布達,臟腑氣血向陽閉塞阻隔,這是違反正常生理的,不可能達到自我補益,養生延壽的目的。只有經常的吐故納新,修煉氣功,導氣下行,才可防止性功能的衰退,陰精深藏。由此觀之,欲不可絕是叫人不要禁欲,但宜節之,人“若非佛老之徒,棄人論,滅生理也。構精者,所以續綱常也;寡欲者,所以養性命也”(《養生四要》)。說到底欲不可絕的宗旨仍然是為養生益壽。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