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常用飲食 第五章 利尿通便類第 2 頁
赤豆(《日華子本草》)
【基原】為豆科植物赤豆或赤小豆種子。
【異名】赤小豆、紅豆。
【性味歸經】甘、酸,平。入心、小腸經。
【功效】利水除濕,消腫解毒。
【應用】
1.大腹水病:白茅根一大把,小豆3kg,煮去汁,去茅根食豆,水隨小便下。(《補缺肘后方》)
2.脾陽不振,水腫消長反復,以腰下為甚:赤小豆30~50g,粳米100g,白糖適量。(《遵生八箋》)
3.癮疹瘙癢:赤小豆、荊芥穗等份為末,雞蛋清調食。(《本草綱目》)
【按語】
時常用于煮赤豆湯、赤豆粥或研成細沙作豆沙餡,加工成各種食品。民間赤豆湯用來補血,與紅棗、桂圓同煮。赤豆葉、花、芽均可為藥。葉能澀小便,治療小便頻數之癥。赤豆花主治痢疾、傷酒頭痛、疔瘡、丹毒等證。赤豆芽主治便血和妊娠胎漏。
【參考文獻】
1.《內經》:“主下水,排癰腫膿血。”
2.《藥性論》:“能令人美食;末與雞蛋白調涂熱毒癰腫;通氣,健胃。”
3.《本草綱目》:“辟瘟疫,治產難,下胞衣,通乳汁,和鯉魚、黃雌雞煮食,并能利水消腫”、“此藥治一切癰疽瘡疥及赤腫,不拘善惡,用水調之,無不愈者。”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頁 >>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