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常用飲食 第四章 健脾消積類第 6 頁
大棗《神農本草經》
【基原】為李科植物棗的成熟果實。
【異名】干棗、美棗、良棗、紅棗。
【性味歸經】甘,溫。入脾、胃經。
【功效】補脾和胃,益氣生津,調營衛,降血脂,抗癌。
【應用】
1.脾胃虛弱,倦怠乏力,血虛萎黃,神志不安:紅棗10~20枚,煎湯常服。
2.虛勞煩悶不得眠:大棗20枚,蔥白若干,水煎去渣頓服。(《千金方》)
3.過敏性紫癜:紅棗10枚煎服,每日三次。(《上海中醫藥雜志》4:22,1962)
4.急、慢性肝炎,肝硬化且血清轉氨酶活力較高者:紅棗、花生、冰糖各30g,先煎花生,再加紅棗、冰糖同煎,睡前飲服,每日一劑,30天為一療程。
5.高膽固醇血癥:大棗、芹菜根,煎湯常服。(《飲食治療指南》)
6.脫肛日久不愈:大棗120g,陳醋250g,同煮至醋干,取棗食。(《家庭食療手冊》)
【使用注意】
凡有濕痰、積滯、齒病、蟲病者,均不相宜。
【現代研究】
大棗含維生素C較多,而且具有cAMP活性及抗變態反應、抑制中樞神經、保肝強壯、降低膽固醇、抑制癌細胞增殖等作用。動物實驗證實,對因四氯化碳損傷肝臟的家兔,每日喂給大棗煎劑,共一周,血清總蛋白及白蛋白較對照組明顯增加。
【按語】
大棗性質平和,能培補脾胃,為調補脾胃之常用食品。自古被列為“五果之一。”鮮大棗含糖量達20~30%,干棗達55~60%,比甘蔗和甜菜的含糖量還高。維生素B2含量較一般果品高。大棗甘溫,少食健脾,多食礙脾。
【參考文獻】
1.《本草綱目》:“《素問》言棗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謂治病和藥,棗為脾經血分藥也。”
2.《本經逢原》:“古方中用大棗,皆是紅棗,取生能散表也。入補脾藥,宜用南棗,取甘能益津也。”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頁 >>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