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診斷概要 第二節 眼科常用辨證方法第 10 頁
(九)辨翳與膜
眼生翳膜是外障眼病的常見癥狀。它是容易影響視力的眼部病變,歷來醫者都很重視,古代醫籍論述也很多。
1.辨翳
根據歷代醫籍的記載,“翳”是指黑睛和晶珠的混濁。黑睛混濁稱翳,如花翳白陷、凝脂翳、冰瑕翳、云翳等。至于晶珠混濁名之為翳者,一般多含有“內障”二字,以便與黑睛翳相區別,如圓翳內障、棗花翳內障等。而現代中醫眼科論翳,通常皆指黑睛翳,相當于西醫學之角膜病變。本節辨證即只辨黑睛翳。
黑睛上的混濁形狀各異,如呈星點狀、樹枝狀、地圖狀、蟲蝕狀、云霧狀等。古人根據翳的形態,結合其色澤、病變深淺程度及有否潰陷等情況命名,名稱繁多,但歸納起來,不外新翳、宿翳兩大類。
(1)新翳:病變初起,黑睛某部位發生混濁,其色灰白,表面粗糙,邊緣模糊,具有向周圍與縱深發展的趨勢,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目赤疼痛、畏光流淚等癥。如聚星障、花翳白陷、凝脂翳等均屬此列,它類似于西醫學中各種類型的角膜炎。
黑睛屬肝,故新翳多從肝經辨證。如肝經風熱、肝火上炎、肝經濕熱或肝陰不足,陰虛火旺等,但也不可拘泥于此。因為外感六淫,尤其是風熱濕邪,最易引起黑睛生翳;外傷也是引起黑睛生翳的一個常見的致病因素,不可不注意防護。
一般來說,外感諸邪的早期,抱輪微赤,星翳初起,可為一顆獨見,亦可多星并發,稀疏色淡,浮于風輪,屬聚星障之類。邪甚入里,或內外合邪者,白睛混赤,星翳可連綴成串、成樹枝狀或成片,大而浮嫩,或伴潰陷,此屬花翳白陷之類。如發展迅速,翳厚且大,甚至翳滿風輪,狀如凝脂者,屬凝脂翳之類。凝脂翳常伴有黃液上沖,且黑睛極易穿孔,以致毀壞眼珠,此為臟腑火毒熾盛之證。若生翳日久,不見進退者,為正虛邪留之象,多屬肝腎陰虧、肝血不足或氣血兩虛之證。
此外,新翳還可由其他輪病變發展而來。如沙眼、天行赤眼、火疳等嚴重時,均可引起黑睛生翳。黑睛新翳則有向周圍和縱深發展的趨勢,容易發生傳變,如黑睛病變深入可波及黃仁及瞳神,故臨床上必須嚴密觀察其動態,以便及時治療,控制病情的變化。病變輕者,經治療可以消散;病變重者,則會遺留宿翳。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頁 >>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