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眼與臟腑經絡的關系 第一節 眼與臟腑的關系第 3 頁
(三)眼與脾和胃的關系
1.脾輸精氣,上貫于目脾主運化水谷,為氣血生化之源。《素問·玉機真臟論》在論及脾之虛實時說:“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其中包含了脾虛能致眼病。李東垣《蘭室秘藏·眼耳鼻門》進一步闡述說:“夫五臟六腑之精氣,皆稟受于脾,上貫于目。……脾虛則五臟之精氣皆失所司,不能歸明于目矣。”這就突出了眼賴脾之精氣供養的關系。
2.脾主統血,血養目竅《景岳全書·雜證謨·血證》說:“蓋脾統血,脾氣虛則不能收攝;脾化血,脾氣虛則不能運化,是皆血無所主,因而脫陷妄行”。由是可知,血液之所以運行于眼絡之中而不致外溢,還有賴于脾氣的統攝。若脾氣虛衰,失去統攝的能力,則可引起眼部的出血病癥。
3.脾主肌肉,瞼能開合《素問·痿論》說:“脾主身之肌肉”。脾運水谷之精,以生養肌肉。胞瞼肌肉受養則開合自如。
4.眼與胃的關系脾胃臟腑相合,互為表里,共為“后天之本”。胃為水谷之海,主受納、腐熟水谷,下傳小腸,其精微通過脾的運化,以供養周身。所以,李東垣《脾胃論·脾胃虛實傳變論》說:“九竅者,五臟主之,五臟皆得胃氣乃能通利。”并指出:“胃氣一虛,耳、目、口、鼻俱為之病。”由此可見胃氣于眼之重要。
此外,《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脾胃為機體升降出人之樞紐,脾主升清,胃主降濁,二者升降正常,出入有序,清陽之氣升運于目,目得溫養則視物清明;濁陰從下竅而出,則不致上犯清竅。
(四)眼與肺和大腸的關系
1.肺為氣主,氣和目明張景岳說:“肺主氣,氣調則營衛臟腑無所不治”(《類經·藏象類》注)。由于肺朝百脈,主一身之氣,肺氣調和,氣血流暢,則臟腑功能正常,五臟六腑精陽之氣充足,皆能源源不斷地輸注入目,故目視精明。若肺氣不足,以致目失所養,則昏暗不明。此即《靈樞·決氣》所謂:“氣脫者,目不明”。
2.肺主宣降,眼絡通暢肺氣宣發,能使氣血和津液敷布全身;肺氣肅降,又能使水液下輸膀胱。肺之宣降正常,則血脈通利,目得衛氣和津液的溫煦濡養,衛外有權,且濁物下降,不得上犯,目不易病。
3.眼與大腸的關系肺與大腸臟腑相合,互為表里。若大腸積熱,腑氣不通,影響肺失肅降,則可導致眼部因氣、血、津液壅滯而發病。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