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第三節 衰老

衰老是人類正常生命活動的自然規律,人類的機體在生長發育完成之后,便逐漸進入衰老(或稱衰退)的過程。探討衰老的概念、原因和衰老時的生理、病理改變,以至防止衰老的措施,是十分重要的。
衰老可分為兩類,即生理性衰老及病理性衰老。生理性衰老系指隨年齡的增長到成熟期以后所出現的生理性退化,也就是人體在體質方面的年齡變化,這是一切生物的普遍規律。另一類為病理性衰老,即由于內在的或外在的原因使人體發生病理性變化,使衰老現象提前發生,這種衰老又稱為早衰。
一、衰老的原因
中醫學在對衰老原因的認識上,非常重視臟腑功能和精氣神的作用,又很強調陰陽協調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意義。茲簡述如下。
1、腎陽虧虛 腎為先天之本,人的生長發育衰老與腎臟的關系極為密切。《素問·上古天真論》中“女子七七”、“丈夫八八”的一段論述,即是以腎氣的自然盛衰規律,來說明人體生長、發育、衰老的過程與先天稟賦的關系,從而提示衰老的關鍵在于腎氣的盛衰。
腎屬水,主藏精,為元氣之本,一身陰陽生化之根。腎的盛衰影響著元氣的盛衰和生化功能的強弱,腎虛則元氣衰,元氣衰則生化功能弱,人的衰老就會加速到來。
2、脾胃虛衰 脾胃為后天之本,水谷皆入于胃,五臟六腑皆稟氣于胃。若脾胃虛衰,飲食水谷不能被消化吸收,人體所需要的營養得不到及時補充,便會影響機體健康。從而加速衰老,甚至導致死亡。《內經》明確指出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而“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是衰老的開始表現。
脾胃屬土,為一身氣機升降之中樞,脾胃健運,能使心肺之陽降,肝腎之陰升,而成天地交泰。若脾胃虛損,五臟之間升降失常,就會產生一系列的病變,從而影響健康長壽。
3、心臟虛衰 心藏神,主血脈,《素問·靈蘭秘典論》稱其為“君主之官”。心為生命活動的主宰,協調臟腑、運行血脈。心氣虛弱,會影響血脈的運行及神志功能,從而加速衰老,故中醫養生學尤其重視保護心臟。認為“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主不明則十二官危”。
4、肝臟衰憊 肝藏血,主疏泄,在體為筋,關系到人體氣機的調暢,具有貯存和調節血量的作用。如《素問·上古天真論》說:“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即說明人體衰老的標志之一——活動障礙,是由肝虛而引起的。
5、肺臟衰弱 肺主一身之氣,《素問·六節藏象論》說:“肺者,氣之本”。肺氣衰,全身機能都會受到影響,出現不耐勞作,呼吸及血液循環功能逐漸減退等衰老表現。
6、精氣衰竭 精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礎,人的四肢、九竅和內臟的活動以及人的精神思維意識,都是以精氣為源泉和動力的。因此,盡管人體衰老的因素繁多,表現復雜,但都必然伴隨著精氣的病變,精氣虛則邪湊之,邪勢猖獗則精損之,如此惡性循環則病留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具體闡述了由于陰精陽氣的虧損,人體會發生一系列衰老的變化。
7、陰陽失調 陰陽的盛衰是決定壽命長短的關鍵,保持陰陽運動平衡狀態是延年益壽的根本。《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就明確指出人的衰老同陰陽失調有關,即“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可見,陰陽失調能導致衰老,而調節陰陽就有抗衰老的作用,人到中年以后,由于陰陽平衡失調,機體即可受到各種致病因嚴的侵襲,從而疾病叢生,出現衰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