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皮膚病及性傳播疾病 第二十四節 紅蝴蝶瘡
紅蝴蝶瘡是一種可累及全身多臟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見于15—40歲女性。臨床常見類型為盤狀紅蝴蝶瘡和系統性紅蝴蝶瘡。其特點是盤狀紅蝴蝶瘡好發于面頰部,主要表現為皮膚損害,多為慢性局限性;系統性紅蝴蝶瘡除有皮膚損害外,常同時累及全身多系統、多臟器,病變呈進行性經過,預后較差。本病相當于西醫的紅斑狼瘡。
[病因病機]
總由先天稟賦不足,肝腎虧虛而成。因肝主藏血,腎主藏精,精血不足,虛火上炎,兼因腠理不密,日光曝曬,外熱入侵,熱毒人里,二熱相搏,瘀阻脈絡,內傷于臟腑,外傷于肌膚而發病。熱毒蘊結肌膚,上泛頭面則面生盤狀紅蝴蝶瘡;熱毒內傳臟腑,瘀阻于肌肉、關節,則發系統性紅蝴蝶瘡。在系統性紅蝴蝶瘡病程中,或因熱毒熾盛,燔灼營血,阻隔經絡,則可引起急性發作而見高熱,肌肉酸楚,關節疼痛;或邪熱漸退,則又多表現為低熱,疲乏,唇干舌紅,盜汗等陰虛火旺、肝腎不足證候;或因肝氣郁結,久而化火,而致氣血凝滯;或因病久氣血兩虛而致心陽不足;但病程后期每多陰損及陽,累及于脾,以致脾腎陽虛,水濕泛濫,膀胱氣化失權而見便溏溲少,四肢清冷,下肢甚至全身浮腫等癥。在整個發病過程中,熱毒熾盛之證可相繼或反復出現,甚或表現為熱毒內陷,熱盛動風。本病病情常虛實互見,變化多端。
[診斷]
一、盤狀紅蝴蝶瘡多見于20—40歲左右的女性,男女之比約1:3,家族中可有相同患者。皮損好發于面部,尤以兩頰、鼻部為著,其次為頭項、兩耳、眼瞼、額角,亦可發于手背、指側、唇紅部、肩胛部等處。初為針尖至扁豆大小或更大微高起的鮮紅或桃紅色斑,呈圓形或不規則形。境界清楚,邊緣略高起,中央輕度萎縮,形如盤狀,表面覆有灰褐色的,粘著性鱗屑,鱗屑下有角質栓,嵌入毛囊口內,毛囊口多開,猶如篩孔,皮損周圍有色素沉著,伴毛細血管擴張。兩頰部和鼻部的皮損可相互融合,呈蝶形外觀。粘膜亦可累及,主要發生在唇部,表現除鱗屑紅斑外,甚至可發生糜爛潰瘍。一般無自覺癥狀,進展時或日光曝曬后,可有輕度瘙癢感,少數患者可有低熱、乏力及關節痛等全身癥狀。部分患者的皮損可同時或相繼在顏面、頭皮、手背、足跖等多處部位發生,此稱之為播散性盤狀紅蝴蝶瘡。先天稟賦不足的盤狀紅蝴蝶瘡患者,約有1%一5%可轉變為系統性紅蝴蝶瘡或繼發皮膚癌變。
本病呈慢性經過,患部對日光敏感,春夏加重,入冬減輕,病程中不破潰,亦難自愈,消退后遺留淺在性瘢痕。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