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皮膚病及性傳播疾病 第十節 濕瘡第 4 頁
(三)血虛風燥病久,皮損色暗或色素沉著,劇癢,或皮損粗糙肥厚;伴口干不欲飲,納差腹脹;舌淡,苔白,脈細弦。
辨證分析:久病耗傷陰血,或脾虛生化之源不足,致血虛生風化燥,肌膚失養,故病久,皮損色暗或色素沉著,劇癢,或皮損粗糙肥厚;陰血不足則口干不欲飲,脾虛則納差腹脹;舌淡、苔白、脈細弦為血虛風燥之象。
治法:養血潤膚,祛風止癢。
方藥:當歸飲子或四物消風飲加減。瘙癢不能人眠者,加珍珠母、夜交藤、酸棗仁,以養心安神。
二、外治法
(一)急性濕瘡初起僅有皮膚潮紅而無流滋者,以清熱安撫、避免刺激為原則,可選用清熱止癢的中藥苦參、黃柏、地膚子、荊芥等煎湯外洗,或用10%黃柏溶液、爐甘石洗劑外搽;若糜爛、水皰、流滋較多者,以收斂清熱止癢為原則,可選用馬齒莧水洗劑,黃柏溶液外搽或蒲公英、龍膽草、野菊花、爐甘石、明礬各20g,煎水待冷后濕敷,或2%~3%硼酸水、0.5%醋酸鉛外洗;急性濕瘡后期,滋水減少、結痂時,以保護皮損、避免刺激、促進角質新生、消除殘余炎癥為原則,可選用黃連軟膏、青黛膏外搽。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