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皮膚病及性傳播疾病 第五節 癬
癬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者是指皮膚增厚,伴有鱗屑或有滲液的皮膚病。如牛皮癬、奶癬等。本節所敘為狹義之癬,系指發生在表皮、毛發、指(趾)甲的淺部真菌病。本節所敘述的某些疾病如鵝掌風、禿瘡、紫白癜甩等,雖未以癬命名,但屬西醫淺部真菌病的范疇。《諸病源候論·癬候》云:“癬病之狀,皮肉隱疹如錢文,漸漸增大,或圓或斜,癢痛,有匡郭。”本病因其發生部位的不同,而名稱各異。臨床上常見的癬病有:發于頭部的白禿瘡、肥瘡,發于手部的鵝掌風,發于足部的腳濕氣等。癬病具有長期性、廣泛性、傳染性的特征,它一直是皮膚病防治工作的重點。
[病因病機]
由于生活、起居不慎,外感濕、熱、蟲、毒,或相互接觸傳染,感染淺部真菌,諸邪相合,郁于腠理,;淫于皮膚所致。發于上部者,多兼風邪,而發為白禿瘡、肥瘡、鵝掌風等;發于下部者,多為濕盛,而發為腳濕氣等。風熱偏盛者,則多表現為發落起疹、瘙癢脫屑;濕熱盛者,則多滲液流滋、瘙癢結痂;郁熱化燥,氣血失和,肌膚失養,則皮膚肥厚、燥裂、瘙癢。
[診斷]
(一)白禿瘡相當于西醫的白癬。多見于兒童,尤以男孩為多。
病變初起,頭皮覆蓋有圓形或不規則形的灰白色鱗屑的斑片,小者如豆,大者如錢,日久蔓延,擴大成片。毛發干枯,容易折斷,易于撥蔣,而不疼痛,多數在離頭皮0.2—0.8chn處;頭發自行折斷,長短參差不齊。在接近頭皮的毛發干外圍,常有灰白色菌鞘圍繞。自覺瘙癢。發病部位以頭頂、枕部居多,但發緣處一般不被累及。青春期可自愈,新發再生,不留疤痕。
(二)肥瘡相當于西醫的黃癬。多見于農村,好發于兒童,流行地區成人亦可發生。
其特征是黃癬痂堆積。癬痂呈蠟黃色,肥厚,富粘性,外觀呈蝶形,邊緣翹起,中央微凹,毛發從中貫穿,有特殊的鼠尿臭。除去黃癬痂,其下為鮮紅濕潤糜爛面。頭發干燥,失去光澤,散在脫落,日久痊愈后,留下萎縮性疤痕。自覺瘙癢,病程慢性,多從兒童期開始,持續到成人。少數糜爛化膿,常致附近出現娶核腫痛。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