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瘡瘍 第一節 癤第 2 頁
[鑒別診斷]
一、癰常為單個發生;腫勢范圍較大,局部頂高色赤,表皮緊張光亮;有明顯的全身癥狀。
二、顏面部療瘡初起為粟粒樣膿頭,根腳深,腫勢散漫;出膿較晚而有膿栓;大多數患者初起即有全身癥狀。
三、有頭疽紅腫范圍多在9—12em以上,有多個粟粒狀膿頭;潰后狀如蜂窩;有較重的全身癥狀;病程較長。
[辨證論治]
一、內治法
(一)熱毒蘊結多見于氣實火盛患者。輕者癤腫只有1-2個,也可散發全身,或簇集一處,或此愈彼起;伴發熱,口渴,溲赤,便秘;舌紅,苔黃,脈數。
辨證分析:感受熱毒之邪,熱毒蘊于肌膚以致營衛不和,經絡阻隔,氣血凝滯,故見癤腫,熱毒內蘊,故有發熱、口渴、溲赤、便秘等癥。
治法:清熱解毒。
方藥:五味消毒飲加減。大便于結者,加生大黃瀉熱通腑。
(二)暑濕蘊結發于夏秋季節,好發于頭面、頸、背、臀部,單個或多個成片,癤腫紅、熱、脹、痛,抓破流膿水;伴心煩,胸悶,口苦咽干,便秘,溲赤等;舌紅,苔黃而膩,脈滑數。
辨證分析:暑濕熱毒之邪蘊阻肌膚而成暑癤;暑濕蘊遏,體內熱氣不得外泄,濕熱內郁而有心煩、胸悶、口苦、咽干、便秘、溲赤等癥。
治法:清暑化濕解毒。
方藥:清暑湯加味。熱毒盛者,加黃芩、黃連、生山梔清熱瀉火;小便短赤者,加六一敵清熱利尿;大便秘結者,加生大黃瀉熱通腑。
(三)體虛毒戀癤腫散發于全身各處,此愈彼起,不斷發生,癤腫較大,易轉變成有頭疽,癤腫顏色暗紅,膿水稀少;常伴低熱,煩躁口渴,或乏力肢軟;舌質紅,苔薄黃,脈細數。
辨證分析:正氣虛損則衛外不固,抗邪無力,易感受邪毒而致皮膚癤腫,氣血不足,不能釀化,故膿水稀少;正虛毒戀,故遷延不愈;低熱、煩躁、口渴為陰虛內熱之癥;肢軟乏力為氣虛之象。
治法:扶正解毒。
方藥:四妙湯加減。陰虛口渴甚者,加天冬、玄參、麥冬養陰生津。如有消渴等病者,應積極治療原發疾病。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