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外科學-外科治法第 5 頁
(三)清熱法
用寒涼的藥物,使內蘊之熱毒得以清解的一種治法。在具體運用時,必須分清熱之盛衰、火之虛實。實火,宜清熱解毒。熱在氣分者,當清熱瀉火;邪人營血者,當清熱涼血。陰虛火旺者,當養陰清熱。
方劑舉例清熱解毒方,如五味消毒飲;清熱瀉火方,如黃連解毒湯;清熱涼血方,如犀角地黃湯、清營湯;養陰清熱方,如知柏八味丸;清骨蒸潮熱方,如清骨散。
常用藥物清熱解毒藥,如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銀花、野菊花、四季青等;清熱瀉火藥,如黃連、黃芩、山梔、石膏、知母、鴨跖草等;清熱涼血藥,如水牛角、鮮生地、丹皮、赤芍、紫草、大青葉等;養陰清熱藥,如大生地、玄參、麥冬、龜板、知母等;清骨蒸潮熱藥,如地骨皮、青蒿、鱉甲、銀柴胡等。
適應證清熱解毒法用于紅腫熱痛的陽證,如瘡瘍中的疔瘡、癤、癰、有頭疽等。清熱瀉火法適用于紅腫或皮色不變,灼熱腫痛的陽證,皮膚病之皮損掀紅灼熱、膿皰、糜爛等,如頸癰、流注、附骨疽、接觸性皮炎、膿皰瘡等,伴發熱,口渴,喜冷引飲,大便燥結,小便短赤,苔薄黃或黃膩,脈數或滑數等。但在臨床上,清熱解毒法與清熱瀉火法有時不能截然分開,常合并應用。清熱涼血法用于掀紅灼熱的外科疾病,如爛疔、發、大面積燒傷,皮膚病之紅斑、瘀點、灼熱,如丹毒、紅蝴蝶瘡、血熱型白疙,可伴有高熱,口渴不喜飲,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或弦滑數等。以上三法在熱毒熾盛時可同時運用。若熱毒內傳而見煩躁不安,神昏譫語,舌紅絳,苔焦黑而干,脈洪數或細數。如療瘡走黃、有頭疽內陷,又當加清心開竅法,常用藥物為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養陰清熱法用于陰虛火旺的慢性炎癥、紅蝴蝶瘡,或走黃、內陷后陰傷有熱者。清骨蒸潮熱法用于瘰疬、流痰等虛熱不退的病癥。
注意點應用清熱藥切勿太過,必須兼顧胃氣,如過用苦寒,勢必損傷胃氣,而致暖氣、反酸、便溏、納呆等癥狀。尤其在瘡瘍潰后更宜注意,過投寒涼易影響瘡口愈合。
五昧消毒飲(《醫宗金鑒》)
[組成]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熱解毒。
[主治]療瘡癰癤,癥見局部紅腫熱痛者。
[方解]方中金銀花甘寒,能清熱解毒而不傷胃,為消散疔瘡癰癤之君藥。紫花地丁、蒲公英、天葵子、野菊花消瘡毒、散結熱,為治療療瘡癰癤的要藥,共為輔佐藥。全方合用,清熱解毒之力甚強。
黃連解毒湯(《外臺秘要》引崔氏方)
[組成]黃連、黃芩、黃柏、梔子
[用法]水煎服。
[功用]瀉火解毒。
[主治]瘡瘍陽證見锨熱疼痛,口燥咽干,舌紅苔黃,脈數有力,火毒熾盛者。
[方解]本方為主治熱毒壅盛三焦的常用方。療瘡癰癤等均由熱毒內蘊、氣血凝滯而成。火熱熾盛即為毒,故解毒必須瀉火,以火主于心,宣瀉其所主,故以黃連為主藥,瀉心火而解熱毒。黃芩瀉上焦之火,黃柏瀉下焦之火,梔子通瀉三焦之火,導火下行,共為輔助藥。四藥合用,苦寒直折,使火邪去而熱毒得解。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頁 >>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