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外科學-外科治法第 3 頁
二、內治法的具體運用
消、托、補三個大法是治療外科疾病的三個總則。但由于發病原因不同,病情的變化不一,因此在臨床具林運用時,治法很多,歸納起來有解表、通里、清熱、溫通、祛痰、理濕、行氣、和營、內托、補益、養胃等十一個治法。
(一)解表法
用解表發汗的藥物,使邪從汗解的一種治法。正如《黃帝內經》所說。汗之則瘡已”之意。具體應用時,當分辨風熱、風寒,法分辛涼解表與辛溫解表。
方劑舉例辛涼解表方,如牛蒡解肌湯、銀翹散;辛溫解表方,如荊防敗毒散、萬靈丹。
常用藥物辛涼解表藥,如薄荷、桑葉、蟬衣、牛蒡子、連翹等;辛溫解表藥,如荊芥、防風、麻黃、桂枝、生姜等。
適應證辛涼解表用于外感風熱證,瘡瘍掀紅腫痛,或咽喉疼痛,或皮膚間出現急性泛發性皮損,皮疹色紅,伴有惡寒輕,發熱重,汗少,口渴,小便黃,苔薄黃,脈浮數者。如頸癰、乳癰、癮疹(風熱型)、藥毒等。辛溫解表用于外感風寒證,瘡瘍腫痛酸楚,或皮膚間出現急性泛發性皮損,皮疹色白,或皮膚麻木,伴有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痛,身痛,口不渴,苔白,脈浮緊者。如癮疹(風寒型)、麻風病初起。
注意點瘡瘍潰后,日久不斂,體質虛弱者,即使有表證存在,也不宜發汗太過,否則汗出過多,體質更虛,易引起痙厥、亡陽之變。所以《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說:“瘡家,身雖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痙。”
牛蒡解肌湯(《瘍科心得集》)
[組成]牛蒡子、薄荷、荊芥、連翹、山梔、丹皮、石斛、玄參、夏枯草
[用法]水煎服。
[功用]祛風清熱,化痰消腫。
[主治]頭面頸項部的瘡瘍、牙齦腫痛等病初期,局部紅腫熱痛有硬結者。
[方解]方中牛蒡子疏散風熱、化痰解毒、通泄熱毒,為主藥。輔以薄荷輕清涼散,解風熱之邪;荊芥輕揚溫散,善除上部郁滯之風邪。再配以連翹散結清熱解毒,山梔清熱瀉火,丹皮涼血清熱,石斛清熱生津,玄參瀉火解毒,夏枯草清肝瀉火、軟堅散結。共同組成辛涼解表、散結消腫的代表方。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頁 >>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