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關節脫位各論 第一節 顳頜關節脫位
【解剖生理】
顳頜關節由下頜骨的一對髁狀突(又稱下頜小頭)和顱底的一對顳骨下頜窩構成。關節囊的前壁薄,后壁厚。外側有加強關節囊的顳下頜韌帶,關節囊內有軟骨盤,其邊緣與關節囊相連接。由于該關節前方結構較弱,又無韌帶加強,在強力張口時容易使下頜骨的髁狀突向前方移位。左右兩側的顳下頜關節都是由同一下頜骨的兩個髁狀突參加組成。因此,無論是張口、閉口、前伸、后縮或側方運動,兩側關節必然是同時活動。故顳頜關節脫位,一般均系兩側同時發生。
【病因病理】
由于年老體虛,氣血不足,肝腎虧損,血不榮筋,致顳頜關節的關節囊與韌帶松弛,穩定性變差。故常在打哈欠、大笑、咬嚼較大硬物或嘔吐時,翼狀肌強烈收縮、牽拉,使口裂開大超過正常生理范圍,髁狀突滑到顳下頜窩的前方所致。亦可因張口時下頜部受外力撞擊而產生。一般可分為全脫位、半脫位和習慣性脫位三種類型,或單側脫位與雙側脫位兩個類型。
【臨床表現與診斷】
1.本病多見于老年女性,青壯年極少見,一般均有張口過大或暴力打擊的損傷史。
2.雙側脫位 表現為下頜下垂、前凸、半張口,口不能閉合,亦不能再張大,呈僵硬狀態;下齒列凸于上齒列之前方,語言不清晰,不能咀嚼,吞咽困難,流涎不止;咬肌痙攣、凸起,而頰呈扁平狀,耳屏前方可觸及一明顯的空虛凹陷,其前方可摸到一凸起的髁狀突(下頜小頭)。
3.單側脫位 口半開較雙側脫位者小,嘴角歪斜,下頜偏向健側,傷側耳屏前方仍可觸及一空虛的凹陷,顳下頜窩前方可摸到移位的髁狀突。
4.無論是雙側或單側脫位,病變局部均可出現疼痛和壓痛,但無明顯腫脹。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