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下肢傷筋 第一節 臀部病癥第 7 頁
【治療】
1.原則 舒筋筋絡,活血祛瘀,解痙止痛。
2.施術部位 以傷側腰、臀部為主,下肢為輔。
3.取穴 腰、臀部痛點、環跳、居繆、殷門、委中、風市、陽陵泉。急性者加耳穴的腰、臀點及對側上肢的扭傷穴。
4.主要手法 推、揉、撥、按。
5.治療時間與刺激量 急性損傷,每次治療十分鐘左右,隔日一次;慢性者,每次治療二十分鐘左右,日一次。刺激量以病人能耐受為度。
6.手法操作(分以下六個步驟)
(1)推揉撥理腰部法 病人取俯臥位。術者立于傷側,用雙手掌由上而下推、揉腰骶部脊柱兩側數分鐘;而后,雙手拇指從上往下分撥、推理數十遍,使腰部筋肉松軟、舒順。
(2)摩揉臀部活血法 病人取俯臥位。術者立于傷側,用一手或雙手掌摩揉傷側臀部2到3分鐘,或以溫熱為度,以達到活血之目的。
(3)牽推按壓舒筋法 病人取俯臥位。術者立于傷側,在遲及異常滾動、高起的繩索狀物與原位之溝痕以后,用一手拇指按壓于該繩索狀物的上端,向上推牽固定于髂嵴,另手拇指將其按壓于原位;而后,該拇指由上而下滑按理筋,使其平復。術后,囑病人臥床休息,3日內避免腰部活動。本法適用于急性損傷。
(4)彈撥理筋祛瘀法 病人取俯臥位。術者立于傷側,一手固定于健側臀部,另手拇指彈撥傷側臀部粗大之筋肉(即繩索狀物)數十次;而后,拇指按壓于其上向下推理數遍;拇指按壓痛點及環跳穴1到2分鐘。可達到松解粘連,活血祛瘀,鎮靜止痛的目的。本手法適用于慢性損傷。
(5)揉滾股后點穴法 病人取俯臥位。術者立于傷側,用手掌或肘部揉下肢后部數遍;而后,用一手掌關節部滾大腿后部3到5分鐘;拇指壓殷門、委中穴。
(6)推揉股前屈伸法 病人取仰臥位。術者立于傷側,一手掌由上而下推、揉大腿前外側部3到5分鐘;多指捏拿股四頭肌數遍;拇指壓居繆、風市、陽陵泉,大魚際部壓放氣沖穴。一手握踝部,另手扶膝部,將膝髖關節屈、伸數次。
【注意事項】
1.急性損傷,減去第四步手法;慢性損傷,減去地三步手法。
2.手法治療可同時配合內腹鐵彈丸,每次6克,每日2到3次;亦可用百分之一普魯卡因4毫升加醋酸強的松龍二十五毫克,作臀上皮神經區痛點封閉,5到7日注射1次,注射3到5次為1療程。
3.非手術療法無效或效果不佳時可作腰背筋膜和臀上皮神經松解術。若屬髂嵴發育異常,可手術切斷該臀上皮神經,腰腿痛可消失,但會遺留局部麻木感。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