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損傷的分類與辯證診斷 第二節 辨證診斷第 16 頁
【觸診】 壓痛點在跟腱上,可能是跟腱本身或腱旁膜的損傷;跟腱止點處壓痛,可能是跟腱后滑囊炎;在足跟部后下方壓痛,可能是跟骨骺炎;壓痛在跟骨跟面正中偏后,可能是跟骨骨刺或脂肪墊損傷;壓痛靠部可能是跖腱膜損傷引起;跟骨骨折的壓痛點在跟骨的內側和外側,踝關節內翻或外翻損傷,壓痛點則在內側或外側。
【運動檢查】 踝關節的活動主要是背伸和跖屈。足的內翻及外翻動作。主要在跟距關節。前足部的內翻、外翻及內收、外展活動是在跟骰及記舟關節。足趾的屈伸活動主要靠跖拇及跖趾關節。關節部骨折、脫位、肌腱斷裂、神經損害等,是足踝部運動阻礙的主要原因。
6、脊柱部檢查
(1)頸部
【望診】 借助于視力或觸摸,了解頸部的情況。首先觀察頸部形態,頭部能否自由轉動,需要旁視時,是否要將身體一齊轉動,能否主持頭部的重量,是否需用手扶持下頜。其次觀察頸椎的生理軸線。頸椎骨折、脫位、結核等可出現后凸、側彎或扭轉畸形。寒性膿瘍多由頸椎結核所致,高位者可見于咽后壁,低位者可見于頸旁。先天性斜頸可見單側肌肉痙攣和短縮,甚至影響到顏面及兩肩不對稱。
觸診扭傷或“落枕”,壓痛點多見于棘間韌帶或兩側項肌。頸椎棘突間觸到痛性硬結或索條,可能是項韌帶鈣化。頸椎病或頸椎間盤突出癥,壓痛多在傷側下部頸椎旁及肩胛內上角處,且向傷側上肢放射。頸椎骨折、結核的壓痛點位于患椎棘突部。
【運動檢查】 脊柱頸段可作前屈、后伸、左右側屈及左右旋轉等活動。檢查時要固定雙肩,使軀干不參與運動。環枕關節和環樞關節的功能最重要,如有病變或固定時,可使頸部的旋轉及屈伸功能喪失百分之五十左右,頸椎結核,可使頸部前屈、后伸及側屈受限制。頸椎間盤突出癥則一般向患側屈及后伸受限。頸椎骨關節病變。則在旋轉活動時,出現摩擦音響或摩擦感。
<< 上一頁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