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損傷的分類與辯證診斷 第二節 辨證診斷第 13 頁
【觸診】 髖關節感染、股骨頸骨折,早期的壓痛點多位于腹股溝韌帶中點的外下方一橫指處;股骨粗隆間骨折的壓痛點則位于大粗隆處;若在下肢伸直給足跟部加壓或叩擊,髖關節部即出現疼痛。髖關節變(感染、骨折、脫位等)引起的下肢縮短,可觸摸到大粗隆向上移位。常用下列方法測量:
1、將髂前上棘與坐骨結節的中心連一直線,正常時股骨大粗隆的頂點不高于此線;若大粗隆上移,則超過此線。
2.將兩側股骨大粗隆與髂前上棘的連線向腹部延長,正常交點應在臍上中線,若一側大粗隆上移時,則交點在臍下的對側腹面。
【運動檢查】 正常髖關節的運動,應包括內旋和外旋、內收和外展、屈曲和伸展等。
1)內旋和外旋 ①單側測量法:病人取仰臥位,下肢伸直,檢查者用手握住傷側下肢使之向內、向外旋動。若髖關節攣縮不能伸直時,可將髖、膝關節均屈曲九十度,把小腿當作杠桿,而將髖關節內旋、外旋。②雙側同時測量法:囑病人仰臥,同時屈曲髖、膝關節,兩足跟并列不動,兩膝盡量分開,觀察兩髖關節的外旋度;然后兩膝并攏,兩足盡量分開,觀察兩髖關節的內旋度。關節感染、骨折,股骨頭骨骺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疾患時,內旋與外旋均受限制并疼痛;而先天性、陳舊性的髖關節后脫位,則可發現內旋范圍增大而外旋活動受限制。
2)內收和外展 ①單側測量法:病人取仰臥位,術者一手固定骨盆,另手握住下肢踝部,然后使下肢在伸直位外展、內收,并記錄其度數。②雙側同時測量法;囑病人仰臥,兩下肢平伸,檢查者用雙手分別托握兩足跟,將兩腿盡量盡量交叉,觀察兩側髖關節的內收度;兩將兩腿盡量分開,觀察兩髖關節的外展度。髖關節后脫位、髖內翻及炎癥疾病時,均有外展受限;髂脛束攣縮時,則有髖內收受限。
3)屈曲和伸展 病人取仰臥位,將一側髖、膝關節極度屈曲,使腰部平貼床面,另一側大腿也能完全貼床屬正常;若另側大腿離開床面,或強令該大腿貼床,但腰部卻挺起以代償,則說明髖關節有屈曲攣縮畸形。病人取俯臥位,檢查者一手固定骨盆,另一手握住踝部,屈膝九十度向后提起下肢,髖關節屈曲攣縮時,則后伸受限,甚至不能完全俯臥。
<< 上一頁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