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損傷的分類與辯證診斷 第一節 分類第 3 頁
二、內傷
內傷是指人體氣血、臟腑、經絡損傷。古代醫學文獻稱之為“內損”。臨床上按其損傷的病理不同,可分為傷氣、傷血、傷臟腑三個類型。
(一)傷氣
傷氣有氣閉、氣滯、氣虛、氣脫之分。氣閉者多因驟然損傷而使氣閉塞不通,以致不省人事。氣滯則多因損傷而致氣機不利,可有胸脅竄痛,呼吸牽掣作痛,心煩、氣急、咳嗽等癥狀。氣虛是全身或某一臟腑、器官、組織出現功能不足和衰退現象,多見于慢性損傷或嚴重損傷的恢復期,或體質虛弱和老年患者;常表現為疲倦乏力,呼吸氣短,聲音低微,自汗,脈細軟弱無力等。氣脫是氣虛最嚴重的表現,常發生于開放性損傷失血過多的病人,證見傷后突然昏迷,或醒后又昏迷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氣傷痛,形傷腫。”此為區別傷血、傷氣的主要依據。單純的傷氣,以疼痛走竄及脹滿為特征。但是,內傷的臨證上較多出現的是氣血兩傷,因為氣與血在人體內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古人把氣血的關系生動地比喻為“氣為血帥”,故血隨氣而運行;.血為氣守”,故氣得之而寧靜。又指出損傷后氣結則血凝,氣虛則血脫,氣迫則血走。在某種情況下,可以是氣先傷而后及于血;而在另一種情況下,則是血先傷而后及于氣,故臨證較多見的氣血兩傷。
(二)傷血
按古代醫學文獻記載,對損傷諸證都比較重視對“傷血”的討論。所以有“損傷一證,專從血論”之說。傷血又可分為瘀血與亡血兩種類型。
1、瘀血 是傷后血逆妄行,血離經脈之外,滯留體內,而成為瘀血停止單純的血瘀多見于損傷局部出血所致,如急性損傷、慢性勞損或陳傷。它以痛有定處、腫脹瘀斑為特征。
2、亡血 是傷后皮肉未破,而體內血逆妄行,傷血自諸竅溢出于體外,則稱為亡血,或稱人失血。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