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白血病

白血病又稱血癌,是由于正氣內虛、溫熱毒邪乘虛而入引起的,以熱毒、血瘀、痰濁互結,人體傷血為基本病機,以發熱、出血、貧血及肝、脾、淋巴結腫大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造血系統的惡性腫瘤。其特征為造血系統白細胞系列在質和量方面有異常增生。
白血病約占癌腫總發病率的5%左右,是兒童和青年中最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我國1986-1988年調查資料表明男性發病率(2.98/10萬)略高于女性(2.52/10萬)。我國急性白血病明顯多于慢性,約1.6-4.41:1。近年來根據世界各國的資料統計,發病率有逐年增高趨勢。白血病的自然發展過程極為不良,抗腫瘤化學治療仍為最有效療法,但目前尚無有效的根治方法。中西醫結合治療白血病,在提高緩解率,延長生存期,改善病人體質,防治化療副作用等各方面都顯示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采用我國特有藥物三尖杉酯堿為主的方案治療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顯著療效。中醫藥已經成為治療白血病不可缺少的途徑。
中醫學中沒有“白血病”這一病名,根據白血病證候特征,有關白血病的證候、治法、調護等內容散見于中醫學的“虛勞”。。“血證”、“溫病”、“癥積”、“惡核”等病證之中。早在公元前二世紀《內經》就有關于白血病證候的記載,如《素問·通評虛實論》:“精氣奪則虛。”《諸病源候論,溫病衄候》說:“由五臟熱結所為,心主血,肺主氣,而開竅于鼻,邪熱傷于心,故衄,衄者,血從鼻出也。”又在“惡核候”中說:“惡核者,是風熱毒氣,與血氣相搏結成核生頸邊,又遇風寒所折,遂不消不潰,名為惡核也。”《普濟方,虛勞門》:“夫急勞之病,其證與熱相似而得之差暴也,蓋血氣俱盛,積熱內干心肺,臟腑壅滯,熱毒不除而致之。緣稟受不足,憂思氣細,營衛俱虛,心肺壅熱,金火相刑,臟氣傳克,或應外邪,故煩躁體熱、頰赤、心忪、頭痛、盜汗、咳嗽、咽干、骨節酸痛、萎黃羸瘦,久則肌膚消爍,咯涎唾血者,皆是其候也。”上述記載的證候與白血病的臨床特點很相似。《醫林改錯,膈下逐瘀湯所治癥目》:“腸胃之外,無論何處,皆有氣血。”·氣無形不能結塊,結塊者,必有形之血也。”強調活血化瘀治療腹部積塊(本病之肝脾大)的重要性。
西醫學對白血病有多種分類方法,如按病程緩急以及細胞分化程度分為急性白血病和慢
性白血病;又按白血病細胞的形態和生化特征分類為多個類型及多個亞型等。西醫學的各種急慢性白血病可參考本節進行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中醫學認為白血病的發病多在內在虛損、陰陽失和、臟腑虛弱的基礎上溫熱毒邪等乘虛而人所致。
1.精氣內虛是本病發生的內因,與肝脾腎關系密切。情志不暢,肝氣郁結,氣血失和,陰陽失調。長期偏食而致脾虛,氣血生化無源,在兒童患者中較為明顯。勞倦、早婚、多次妊娠、房室不節等致腎精虧虛,則骨髓化源不足。在以上肝脾腎功能失調與精血虛損的基礎上,若復加外邪則發病。
2.溫熱毒邪本病尤其是急性白血病具有起病急,發展迅速,病情險惡,易于復發及預后不良等特點,故溫熱毒邪是本病發生的重要外因。溫熱毒邪包括病毒、電離輻射、某些化學物質(如苯、烷化劑、某些細胞毒藥物等)等。因溫熱毒邪乘虛而入,傷及氣分,則出現大熱、大汗、脈洪大之癥,若正不勝邪,進而傷及營陰,人體傷血則有多種臨床表現。溫熱毒邪,迫血妄行,則出現多種出血證候,如鼻衄、紫斑等;溫熱毒邪,灼血為瘀,而出現皮膚紫斑,舌質紅絳甚或紫暗等。瘀血一旦形成,①可使血不循經而加重出血;②可使氣血運行滯澀,不通則痛則出現骨關節脹痛、壓痛,氣滯血瘀還可表現為腹中積塊(肝脾腫大而堅硬);③瘀血不去則新血不生,加之出血則血去氣傷,日久則出現血虛,表現為心悸、氣短、乏力、貧血等癥。溫熱毒邪,煉液為痰,痰瘀互結,而出現兩脅癥積、頸部痰核等癥。
素有氣虛加之反復出血,氣血虧虛,可使氣不攝血、出血癥狀突出,血去氣傷反過來又加重氣虛癥狀,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總之,白血病是由于精氣內虛,溫熱毒邪入侵而人體傷血而成的病證。其病位在血及骨髓,因肝主藏血,脾主生血,腎主骨生髓,故與肝脾腎關系密切。常常是因虛而得病,因虛而致實。其虛因溫熱毒邪易傷津耗氣而以氣陰兩虛、肝腎陰虛多見,久病則以氣血虧虛為主;其實不外熱毒、血瘀、痰濁為患。急性期有虛有實,但以標實為主,緩解期雖有毒邪內伏,但以虛為主。臨床上多虛實互見,病機演變復雜多樣,如急性期熱毒不解,可內傳心包而出現神昏譫語的癥狀;熱毒熾盛,引動肝風而出現頸強、抽搐之癥;晚期則由于邪傷正氣,正氣日衰,而出現脾腎陽虛、氣血兩虛之證。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