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痙病第 5 頁

【現代研究】
·流行性乙型腦炎(簡稱乙腦)
自50年代始,不斷有研究者從事中醫或中西醫結合治療乙腦的臨床研究,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績。馬氏分別以銀翹散合白虎湯加減(南蘇荷、鮮竹葉、粉葛根、銀花、連翹、生石膏、知母、黃芩);三仁湯化裁(杏仁、白蔻仁、生薏仁、藿香梗、佩蘭葉、鮮竹葉、六一散、銀花、連翹、黃芩);茯苓四逆湯加梔子干姜湯(干姜、附片、黨參、炙甘草、茯苓、黑山梔、淡豆豉、廣藿梗),隨癥加減或更方,治愈流行性乙型腦炎各1例[江蘇中醫1997;18(4):27]。以專方方式進行研究者甚多,如馬氏采用翹青佩丹湯(連翹、大青葉、佩蘭、丹參、菖蒲、薄荷、生熟大黃、川黃連),發熱40~C以上持續不退加廣角粉,驚厥抽風重加羚羊角粉、人工牛黃,配合西藥抗病毒、降溫、降顱壓、糾正酸堿失衡等對癥處理,治療乙型腦炎56例,結果:治愈50例(89.3%),無效6例(10.71%),其中自動出院4例,死亡2例(3.57%),住院天數最短10天,最長21天,平均13.8天[陜西中醫1997;18(1):141。徐氏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期流行性乙型腦炎206例。方法:(1)對照組,高熱物理降溫為主,藥物降溫選用氫化考的松或地塞米松、氯丙嗪;驚厥選用止驚劑,配合脫水、降顱壓、給氧、保證呼吸通暢;能量合劑、腦活素;抗菌素、病毒唑預防感染等。(2)中西醫組,在上述西藥治療的基礎上,于人院當時即口服安宮牛黃丸、羚羊角粉,均日2次,不能口服者鼻飼。結果:中西醫組痊愈191例(92.7%),顯效8例(3.88%),有效2例(0.97%),無效5例(2.42%),總有效率為97.57%。對照組痊愈76例(73.08%),顯效例(6.73%),有效5例(4.81%),無效16例(15.38%),總有效率為84.62%。在平均退熱時間、意識障礙恢復天數、平均治愈時間、留有后遺證等方面兩組比較都有顯著性差異(P<0.06)[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6;16(11):696]劉氏以中藥配合氦—氖激光血管照射乙型腦炎30例。對照組28例:采用吸氧、物理降溫、降顱壓、鎮靜止痙等西醫方法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的治療基礎上,加服乙腦退熱靈(生石膏、知母、銀花、連翹、麥冬、玄參、生地、滑石、甘草),并配合氦—氖(He—Ne)激光血管內照射。結果:兩組分別痊愈28(93.33%)、19(67.46%)例,病死2(6.67%)、5(32.14%)例;遠期療效(后遺癥)2(6.67%)、5(17.78%)例,總有效率和遠期療效兩組差異顯著,P<0.05[中西醫結合實用臨床急救1996;3(11):509]。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簡稱流腦)
湖北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從1966年開始,進行了中醫治療流腦的臨床研究。按照中醫治療溫病衛氣營血的辨證綱領,用辨證分型的方法,將病人分為衛氣同病、氣營(血)兩燔、氣陰衰竭、熱郁化風等證型,用口服湯劑治療,取得了一定效果。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又將傳統的口服湯劑,逐步進行劑型改革,制成肌肉注射或靜脈注射劑。從1967-1971年共治療各型流腦245例,取得了滿意的療效,以清熱解毒為主要治法,其處方由銀花、貫眾、板藍根、龍膽草、鉤藤、甘草等十味中藥,制成針劑肌肉或靜脈注射進行治療,提高了療效[實用中醫內科學1985:400L蔣氏將80例流行性腮腺炎合并腦膜炎、腦炎的住院病人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40例,兩組合并腦膜炎與腦炎分別為35、36與5、4例。治療組采用雙黃連粉針劑靜脈滴,對照組采用利巴韋林靜脈點滴,兩組均輔以甘露醇靜脈點滴治療。結果:兩組分別顯效19(48%)、6(15%)例,有效18(45%)、23(58%)例,無效(7%)、11(27%)例,總有效率93%、73%,有顯著性差異P<0.01[上海醫科大學學報1996;25(2):239]。
·其它有關肢體抽搐、肌肉痙攣的疾病
流行性肌張力障礙綜合征以多發性肌強直為臨床特點,王氏認為屬中醫“剛痙”范疇,病因為風寒之邪侵入太陽經,經氣不舒,阻滯津液運行,筋脈失養所致,治宜疏風散寒,解肌祛邪,生津舒脈,采用葛根湯:葛根、白芍、生甘草、麻黃、桂枝、生姜、大棗。結合用西藥用氫溴酸東茛菪堿,治療流行性肌張力障礙綜合征88例。結果均治愈,平均病程2.8日[中醫雜志1994;37(9):544)。
不寧腿(肢)綜合征的臨床特點是雙小腿深部難受或酸痛,小腿肌肉痙攣、發緊或深部如蟲爬、瘙癢等感覺。病因常不明確。劉氏認為肢體疼痛、痙攣等癥內屬肝血不足,外為風寒濕邪所侵,經氣不利,筋脈失濡所致。以芍藥甘草湯加味(白芍、甘草、生米仁、生地、宣木瓜、蘇木、威靈仙、地龍)隨癥加減,治療本病32例,結果:痊愈18例(56.2%),顯效7例(22.06%),好轉4例(12.5%),無效3例(9.3%),總有效率90.7%[上海中醫.藥雜志1992;(2):26]。李氏根據不寧腿綜合征病在下肢及纏綿難愈等特點,認為下焦濕熱郁蒸,·經脈氣機閉阻為本病的主要病機。以四妙丸加味(蒼術、黃柏、薏苡仁、川牛膝、漢防己、忍冬藤、車前子)治療本病13例,結果:治愈9例,顯效3例,有效1例[江蘇中醫1992;(9):24]。
張氏報道其師臨證時,凡見四肢抽搐,角弓反張,口噤不開,為西醫學之破傷風、乙腦、流腦、癲癇等病出現抽搐,在方藥中投大劑量蟬蛻,療效甚佳。劑量一般在50-120g,多與僵蠶、天麻、全蝎等解痙祛風之藥配合應用。作者以大劑量蟬蛻治愈新生兒及成人破傷風80多例,一般無需配用西藥,功效卓著。附驗案2則[中醫雜志1994;35(7):370L馬氏采用養血活血,祛風柔絡治法,藥用蟬蛻、全蝎、蜈蚣、熟地、當歸、白芍、川芎,治愈痙攣性斜頸1例[中醫雜志1994;35(5):262]。
中醫五絕網整理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