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痙病第 4 頁

【預防與調攝】
痙病的預防十分重要。若能有效地預防其發病,對減少病殘率、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義。關鍵在于對易引起痙病的原發病進行積極有效的治療。如外感病初起,宜積極疏散外邪,避免其壅塞經絡;熱盛于里,應及時清解并注意護津;見到亡血失津等病證時,應及時養血滋陰以濡筋。痙病發作前往往有先兆表現,應密切觀察,及時處理。如發現雙目不瞬、口角肌肉抽動當立即在辨證論治基礎上酌加羚羊角、鉤藤、全蝎等止痙藥物急煎頓服,或用針刺治療,防止發痙。
調攝方面首先強調病人居室要安靜,減少噪音刺激,減少探視;避免過涼或過熱,以免因冷熱刺激引起發作;床要平整松軟,應設床欄,以免跌落;發作時要保護舌頭,避免舌頭咬傷和后墜,去掉義齒,避免痰液和其它異物堵塞氣道;于發作階段宜給高熱量流質飲食,必要時采用鼻飼,病情穩定后可給半流質及軟食物。在發作停止后要保證病人安靜休息,護理與治療的時間要合理,不要隨便打擾病人。
【結語】
痙病是以項背強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張為主要臨床特征的病證,其基本病機為筋脈失養所致,與肝、脾(胃)、腎及督脈密切相關,但病因有外感、內傷之分。外感或因風寒濕邪壅阻于經,或濕熱之邪留滯于絡,或火熱之邪直趨肝胃,內熱熾盛而陰傷,均致筋脈失濡;內傷多由久病、亡血或誤汗吐下而致傷津脫液,亡血失精,也有因久病而痰瘀內阻者。故應先辨清外感內傷,虛實寒熱而后施治,外邪壅滯經絡,治宜祛風散寒除濕或清利濕熱以通絡脈;熱甚發痙、溫熱致痙宜泄熱存陰,增液柔筋鎮痙;痰瘀內阻者,宜益氣活血,祛痰通絡,通竅止痙;而氣血虧虛則應益氣補血,緩急止痙。痙病屬危急病證,危及生命,故治療應積極有效,并做好調攝護理工作,而預防則十分重要,見到高熱、失血、亡津等病證時,要及時清熱、滋陰、養液、補益氣血等,以防止痙病的發生。
【文獻摘要】
《靈樞·經筋》:“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
《靈樞·熱病》:“風痙身反折。”
《素問·骨空論》:“督脈為病,脊強反折。”
《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并治》:“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者,名曰柔痙”;“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幾幾然,脈反沉遲,此為痙,瓜蔞桂枝湯主之”;“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沖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痙為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骱齒,可與大承氣湯”。
《景岳全書·痙證》:“痙之為病,強直反張病也。其病在筋脈,筋脈拘急,所以反張。其病在血液,血液枯燥,所以傷筋”;“痙之為病,即《內經》之痙病也,以痙作痙,蓋傳寫之誤耳。其證脊背反張,頭搖口噤,戴眼項強,四肢拘急,或見身熱足寒,惡寒面赤之類皆是也”。
《溫熱經緯·薛生白濕熱病》:“濕熱證,三四日即口噤,四肢牽引拘急,甚則角弓反張,此濕熱侵入經絡脈隧中,宜鮮地龍、秦艽、威靈仙、滑石、蒼耳子、絲瓜藤、海風藤、酒炒黃連等味!
《溫病條辨·濕痙或問》:“俗名痙為驚風,原有急慢二條。所謂急者,一感即痙,先痙而后病。所謂慢者,病久而致痙者也”;“以卒得痙病而論,風為百病之長,六淫之邪皆得風而人。以久病致痙而論,其強直背反瘛瘋之狀,皆肝風內動為之也。似風之一字,可以包得諸痙。要知痙者筋病也,知痙之為筋病,思過半也”。
《溫病條辨·痙有寒熱虛實四大綱論》:“六淫致痙,實證也;產婦亡血,病久致痙,風家誤下,溫病誤汗,瘡家發汗者,虛痙也。風寒、風濕致痙者,寒證也;風溫、風熱、風暑、燥火致痙者,熱痙也。”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