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頭痛第 3 頁

『內傷頭痛』
·肝陽證
癥狀:頭脹痛而眩,心煩易怒,面赤口苦,或兼耳鳴脅痛,夜眠不寧,舌紅苔薄黃,脈弦有力。
治法:乎肝潛陽。
方藥:天麻鉤藤飲。
本方重在乎肝潛陽熄風,對肝陽上亢,甚至肝風內動所致的頭痛證均可獲效。方用天麻、鉤藤、石決明以平肝潛陽;黃芩、山梔清肝火;牛膝、杜仲、桑寄生補肝腎;夜交藤、茯神養心安神b臨床應用時可再加龍骨、牡蠣以增強重鎮潛陽之力。若見肝腎陰虛,癥見朝輕暮重,或遇勞加重,脈弦細,舌紅苔薄少津者,酌加生地、何首烏、女貞子、枸杞子、旱蓮草等滋養肝腎。若頭痛甚,口苦、脅痛,肝火偏旺者,加郁金、龍膽草、夏枯草以清肝瀉火,火熱較甚,亦可用龍膽瀉肝湯清降肝火。
·腎虛證
癥狀:頭痛而空,每兼眩暈耳鳴,腰膝酸軟,遺精,帶下,少寐健忘,舌紅少苔,脈沉細無力。
治法:滋陰補腎。
方藥:大補元煎。
本方重在滋補腎陰,以熟地、山茱萸、山藥、枸杞子滋補肝腎之陰;人參、當歸氣血雙補;杜仲益腎強腰。腰膝酸軟,可加續斷、懷牛膝以壯腰膝。遺精、帶下,加蓮須、芡實、金櫻子收斂固澀。待病情好轉,可常服杞菊地黃丸或六味地黃丸補腎陰、潛肝陽以鞏固療效。
若頭痛畏寒,面白,四肢不溫,舌淡,脈沉細而緩,證屬腎陽不足,可用右歸丸溫補腎陽,填精補髓。若兼見外感寒邪者,可投麻黃附子細辛湯散寒溫里,表里兼治。
·氣血虛證
癥狀:頭痛而暈,遇勞加重,面色少華,心悸不寧,自汗,氣短,畏風,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脈沉細而弱。
治法:氣血雙補。
方藥:八珍湯。
方中以四君健脾補中而益氣,又以四物補腎而養血。當加菊花、蔓荊子入肝經,清頭明目以治標,標本俱治,可提高療效。
·痰濁證
癥狀:頭痛昏蒙,胸脘滿悶,嘔惡痰涎,苔白膩,或舌胖大有齒痕,脈滑或弦滑。
治法:健脾化痰,降逆止痛。
方藥:半夏白術天麻湯。
本方具有健脾化痰,降逆止嘔,平肝熄風之功。以半夏、生白術、茯苓、陳皮、生姜健脾化痰、降逆止嘔,令痰濁去則清陽升而頭痛減;天麻平肝熄風,為治頭痛、眩暈之要藥。
并可加厚樸、蔓荊子、白蒺藜運脾燥濕,祛風止痛。若痰郁化熱顯著者,可加竹茹、枳實、黃芩清熱燥濕。
·瘀血證
癥狀:頭痛經久不愈,其痛如刺,入夜尤甚,固定不移,或頭部有外傷史,舌紫或有瘀斑、瘀點,苔薄白,脈沉細或細澀。
治法:活血通竅止痛。
方藥:通竅活血湯。
方藥麝香、生姜、蔥白溫通竅絡;桃仁、紅花、川芎、赤芍活血化瘀;大棗一味甘緩扶正,防化瘀傷正。可酌加郁金、菖蒲、細辛、白芷以理氣宣竅,溫經通絡。頭痛甚者,可加全蝎、蜈蚣、地鱉蟲等蟲類藥以收逐風邪,活絡止痛。久病氣血不足,可加黃芪、當歸以助活絡化瘀之力。
治療上述各證,均可根據經絡循行在相應的方藥中加入引經藥,能顯著地提高療效。一般太陽頭痛選加羌活、防風;陽明頭痛選加白芷、葛根;少陽頭痛選用川芎、柴胡;太陰頭痛選用蒼術;少陰頭痛選用細辛;厥陰頭痛選用吳茱萸、藁本等。
此外,臨床可見頭痛如雷鳴,頭面起核或憎寒壯熱,名曰“雷頭風”,多為濕熱毒邪上沖,擾亂清竅所致,可用清震湯加薄荷、黃芩、黃連、板藍根、僵蠶等以清宣升散、除濕解毒治之。
還有偏頭風,又稱偏頭痛,其病暴發,痛勢甚劇,或左或右,或連及眼、齒,痛止如常人,不定期地反復發作,此多肝經風火所致,治宜乎肝熄風為主,可用天麻鉤藤飲或羚角鉤藤湯治之。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