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厥證第 2 頁

【鑒別診斷】
厥證有時易與眩暈、中風、癇病、昏迷等病相混淆,在臨床上應注意鑒別。厥證可發生于各種年齡,有明顯的誘發因素,其昏倒時間較短,發時或伴有四肢厥冷,醒后無后遺癥。
1.眩暈頭暈目眩,視物旋轉不定,甚則不能站立,耳鳴,但無神志異常的表現。
2.中風以中老年人為多見,素體常有肝陽亢盛。其中臟腑者,突然昏仆,并伴有口眼喁斜·、偏癱等癥,神昏時間較長,蘇醒后有偏癱、門眼喁斜及失語等后遺癥。
3.癇證常有先天因素,以青少年為多見。癇證之病情重者,亦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但發作時間短暫,且發作時常伴有號口q、抽搐、口吐涎沫、兩目上視、小便失禁等。常反復發作,每次癥狀均相類似,蘇醒緩解后可如常人。此外還可作腦電圖檢查,以資鑒別。
4.昏迷為多種疾病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出現的危重證候。一般來說發生較為緩慢,有一個昏迷前的臨床過程,先輕后重,由煩躁、嗜睡、譫語漸次發展,一旦昏迷后,持續時間一般較長,恢復較難,蘇醒后原發病仍然存在。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1,辨虛實厥證見癥雖多,但概括而言,不外虛實二證,這是厥證辨證之關鍵所在。實證者表現為突然昏仆,面紅氣粗,聲高息促,口噤握拳,或挾痰涎壅盛,或身熱譫妄,舌紅苔黃膩,脈洪大有力。虛證者表現眩暈昏厥,面色蒼白,聲低息微,口開手撒,或汗出肢冷,舌胖或淡,脈細弱無力。
2.分氣血厥證以氣厥、血厥為多見,其中尤以氣厥、血厥之實證在臨床上時有發生,應當注意鑒別。氣厥實者,乃肝氣升發太過所致,體質壯實之人,肝氣上逆,由驚恐而發,表現為突然昏仆,呼吸氣粗,口噤握拳,頭暈頭痛,舌紅苔黃,脈沉而弦;血厥實者,乃肝陽上亢,陽氣暴張,血隨氣升,氣血并走于上,表現為突然昏仆,牙關緊閉,四肢厥冷,面.赤唇紫,或鼻衄,舌質暗紅,脈弦有力。
治療原則
厥證乃危急之候,當及時救治為要,醒神回厥是主要的治療原則,但具體治療其虛、實證時又有所不同。
實證:開竅、化痰、辟穢而醒神。開竅法是救治急癥的獨特療法之一,適用于邪實竅閉之神昏證,以辛香走竄的藥物為主,具有通關開竅的作用。主要是通過開泄痰濁閉阻,溫通.辟穢化濁,宣竅通利氣機而達到蘇醒神志的目的。在劑型上應選擇丸、散、氣霧、含化以及注射之類藥物,宜吞服、鼻飼、注射。本法系急救治標之法,蘇醒后應按病情辨證治療。
虛證:益氣、回陽、救逆而醒神。適用于元氣虧虛、氣隨血脫、精竭氣脫之神昏證。主要是通過補益元氣、回陽救逆而提高氣的統攝能力。對于失血過急過多者,還應配合止血、輸血,以挽其危。由于氣血虧虛,故不可妄用辛香開竅之晶。
分證論治
『氣厥』
·實證
癥狀:由情志異常、精神刺激而發作,突然昏倒,不知人事,或四肢厥冷,呼吸氣粗,口噤拳握,舌苔薄白,脈伏或沉弦。
治法:開竅,順氣,解郁。
方藥:通關散、五磨飲子。
本證因肝氣不舒,氣機逆亂而厥。“急則治其標”,應先以搐鼻取嚏,通關開竅,急救催醒。通關散以皂角辛溫開竅,細辛走竄宣散,合用以通諸竅。五磨飲子以沉香、烏藥降氣調肝,檳榔、枳實、木香行氣破滯。可再加檀香、丁香、藿香等以理氣寬胸。
若肝陽偏亢,頭暈而痛,面赤燥熱者,可加鉤藤、石決明、磁石等平肝潛陽;若兼有痰熱,癥見喉中痰鳴,痰涌氣塞者,可加膽南星、貝母、橘紅、竹瀝等滌痰清熱;若醒后哭笑無常,睡眠不寧者,可加茯神、遠志、酸棗仁等安神寧志。
由于導致本證發作者有明顯的情志精神因素,且部分患者有類似既往病史,因此平時可服用柴胡疏肝散、逍遙散之類,理氣解郁,調和肝脾。
·虛證
癥狀:發病前有明顯的情緒緊張、恐懼、疼痛或站立過久等誘發因素,發作時眩暈昏仆,面色蒼白,呼吸微弱,汗出肢冷,舌淡,脈沉細微。
治法:補氣,回陽,醒神。
方藥:生脈注射液、參附青注射液、四味回陽飲。
本證臨床較為多見,尤以體弱的年青女性易于發生。首先急用生脈注射液或參附青注射液靜脈推注或滴注,以補氣攝津醒神。亦可用四味回陽飲加味,方中用人參大補元氣,附子、炮姜溫里回陽,甘草調中緩急,共奏補氣溫陽之效。若汗出多者,加黃芪、白術、煅龍牡,加強益氣功效,更能固澀止汗;若心悸不寧者,加遠志、柏子仁、酸棗仁等養心安神;若納谷不香,食欲不振者,加白術、茯苓、陳皮健脾和胃。
本證亦有反復發作的傾向,平時可服用香砂六君子丸、歸脾丸等藥物,健脾和中,益氣養血。另可加用甘麥大棗湯養心寧神,甘潤緩急。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