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積聚第 2 頁

【鑒別診斷】
1.痞滿痞滿以患者自覺脘腹痞塞不通、滿悶不舒為主要癥狀,但在檢查時,腹部無氣聚脹急之形可見,更不能捫及包塊,臨床上以此和積聚相區別。
2.鼓脹鼓脹以肚腹脹大、鼓之如鼓為臨床特征。其與積聚相同的是腹內均有積塊,但鼓脹的積塊多位于脅肋部,且鼓脹除腹內積塊外,更有水液停聚,肚腹脹大。而積證腹內無水液停聚,肚腹一般不脹大,腹內積塊的部位亦不局限于脅肋部。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1.辨積與聚積與聚雖合稱為一個病證,但兩者是有明顯區較別的。積證具有積塊明顯,固定不移,痛有定處,病程較長,多屬血分,病情較重,治療較難等特點;聚證則無積塊,腹中氣時聚時散,發有休止,痛無定處,病程較短,多屬氣分,一般病情較輕,相對地治療亦較易。至于古代文獻以積為臟病,聚為腑病,則不可拘泥,實際上不少積證的積塊就發生在胃、腸。
2.辨部位積塊的部位不同,標志著所病的臟腑不同,臨床癥狀、治療方藥也不盡相同,故有必要加以鑒別。從大量的臨床觀察來看,在內科范圍的脘腹部積塊主要見于胃和肝的病變。右脅腹內積塊,伴見脅肋刺痛、黃疸、納差、腹脹等癥狀者,病在肝;胃脘部積塊伴見反胃、嘔吐、嘔血、便血等癥狀者,病在胃;右腹積塊伴腹瀉或便秘、消瘦乏力,以及左腹積塊伴大便次數增多、便下膿血者,病在腸。
3.辨虛實積證大體可分為初、中、末三期,一般初期正氣未至大虛,邪氣雖實而不甚,表現為積塊較小、質地較軟,雖有脹痛不適,而一般情況尚可。中期正氣漸衰而邪氣漸甚,表現為積塊增大、質地較硬、疼痛持續,并有飲食日少,倦怠乏力,形體消瘦等癥。末期正氣大虛而邪氣實甚,表現為積塊較大、質地堅硬,疼痛劇烈,并有飲食大減,神疲乏力,面色萎黃或黧黑,明顯消瘦等癥。
治療原則
聚證重調氣,積證重活血。聚證病在氣分,以疏肝理氣、行氣消聚為基本治則,重在調氣;積證病在血分,以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為基本治則,重在活血。要注意區分不同階段,掌握攻補分寸。積證初期,積塊不大,軟而不堅,正氣尚可,治療以攻邪為主,予以行氣活血、軟堅消積;中期積塊漸大,質漸堅硬,而正氣漸傷,邪盛正虛,治宜攻補兼施;末期積塊堅硬,形瘦神疲,正氣傷殘,治宜扶正培本為主,酌加理氣、化瘀、消積之晶,切忌攻伐太過。
在積證的治療中,應注意處理好攻法與補法的關系,正如《景岳全書·積聚》所說:“治積之要,在知攻補之宜,而攻補之宜。當于孰緩孰急中辨之。”在治療中應注意“治實當顧虛”,“補虛勿忘實”,可根據具體情況,或先攻后補,或先補后攻,或寓補于攻,或寓攻于補。
分證論治
『聚證』
·肝氣郁滯
癥狀:腹中氣聚,攻竄脹痛,時聚時散,脘脅之間時或不適,病情常隨情緒而起伏,苔薄,脈弦。
治法:疏肝解郁,行氣消聚。;
方藥:木香順氣散。;
本方具有行氣溫中、散寒化濕、疏肝解郁的功效。適用于氣機郁滯、寒濕中阻及伴有肝郁癥象者。方中以木香、砂仁、蒼術、厚樸、甘草(即香砂平胃散)行氣溫中,散寒化濕;配伍臺烏藥、生姜、枳殼以增強溫中理氣的作用;香附、青皮疏肝理氣解郁。
若寒甚,腹痛較劇,得溫癥減,肢冷者,可加高良姜、肉桂溫中理氣止痛。若兼有熱象,口苦,舌質紅者,去臺烏藥、蒼術,加吳茱萸、黃連(即左金丸)泄肝清熱。老年體虛,或兼見神疲、乏力、便溏者,可加黨參、白術益氣健脾。
本證攻竄脹痛之癥緩解后,可以疏肝理脾的逍遙散調理善后。
·食濁阻滯
癥狀:腹脹或痛,便秘,納呆,時有如條狀物聚起在腹部,重按則脹痛更甚,舌苔膩,脈弦滑。
治法:理氣化濁,導滯通腑。
方藥:六磨湯。
方中以沉香、木香、臺烏藥理氣寬中,大黃、檳榔、枳實通腑導滯。
可加山楂、萊菔子以增強健胃消食的作用。痰濁中阻,嘔惡苔膩者,可加半夏、陳皮、生姜化痰降逆。:若因于蛔蟲結聚,阻于腸道而引起者,可加服驅蛔方藥及酌情配用烏梅丸。
聚證發作之時以實證表現為主,但若反復發作,常導致脾胃虛弱,運化無力,以致更易發生氣聚腹痛,對這類病人,平時可用香砂六君子湯健運脾胃,調理氣機。
『積證』
·氣滯血阻
癥狀:積證初起,積塊軟而不堅,固著不移,脹痛并見,舌苔薄白,脈弦。
治法:理氣活血,通絡消積。
方藥:荊蓬煎丸。
本方以木香、青皮、茴香、枳殼、檳榔理氣散結,三棱、莪術活血消積。
可合用失笑散(蒲黃、五靈脂)或金鈴子散(金鈴子、延胡索),以增強活血化瘀、散結止痛的作用。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