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血證第 8 頁

·脾不統血
癥狀:久病尿血,甚或兼見齒衄、肌衄,食少,體倦乏力,氣短聲低,面色不華,舌質淡,脈細弱。
治法:補脾攝血。
方藥:歸脾湯。
可加熟地、阿膠、仙鶴草、槐花等養血止血,氣虛下陷而且少腹墜脹者,可加升麻、柴胡,配合原方中的黨參、黃芪、白術,以起到益氣升陽的作用。
·腎氣不固
癥狀:久病尿血,血色淡紅,頭暈耳鳴,精神困憊,腰脊酸痛,舌質淡,脈沉弱。
治法:補益腎氣,固攝止血。
方藥:無比山藥丸。
方中以熟地、山藥、山茱萸、懷牛膝補腎益精,肉蓯蓉、菟絲子、杜仲、巴戟天溫腎助陽,茯苓、澤瀉健脾利水,五味子、赤石脂益氣固澀。
可加仙鶴草、蒲黃、槐花、紫珠草等止血。必要時再酌加牡蠣、金櫻子、補骨脂等固澀止血。腰脊酸痛、畏寒神怯者,加鹿角片、狗脊溫補督脈。
『紫斑』
血液溢出于肌膚之間,皮膚表現青紫斑點或斑塊的病癥,稱為紫斑。亦有稱為肌衄及葡萄疫者。如《醫宗金鑒·失血總括》說:“皮膚出血曰肌衄。”《醫學入門·斑疹》說:“內傷發斑,輕如蚊跡疹子者,多在手足,初起無頭痛身熱,乃胃虛火游于外。”《外科正宗·葡萄疫》說:“感受四時不正之氣,郁于皮膚不散,結成大小青紫斑點,色若葡萄,發在遍體頭面,...…邪毒傳胃,牙根出血,久則虛人,斑漸方退。”
多種外感及內傷的原因都會引起紫斑。外感溫熱病熱人營血所出現的發斑,可參閱溫熱病學的有關內容。本篇主要討論內科雜病范圍的紫斑。
內科雜病的紫斑,可見于西醫學的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及過敏性紫癜。此外,藥物、化學和物理因素等引起的繼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亦可參考本篇辨證論治。
·血熱妄行
癥狀:皮膚出現青紫斑點或斑塊,或伴有鼻衄、齒衄、便血、尿血,或有發熱,口渴,便秘,舌紅,苔黃,脈眩數。;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方藥:十灰散。·
方中以大薊、小薊、側柏葉、茜草根、白茅根清熱涼血止血,棕櫚皮收斂止血,丹皮、梔子清熱涼血,大黃通腑瀉熱。且大薊、小薊、茜草根、大黃、丹皮等藥均兼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故全方具有止血而不留瘀的優點。熱毒熾盛,發熱,出血廣泛者,加生石膏、龍膽草、紫草,沖服紫雪丹;熱壅胃腸,氣血郁滯,癥見腹痛、便血者,加白芍、甘草、地榆、槐花,緩急止痛,涼血止血;邪熱阻滯經絡,兼見關節腫痛者,酌加秦艽、木瓜、桑枝等舒筋通絡。
·陰虛火旺
癥狀:皮膚出現青紫斑點或斑塊,時發時止,常伴鼻衄、齒衄或月經過多,顴紅,心煩,口渴,手足心熱,或有潮熱,盜汗,舌質紅,苔少,脈細數。
治法:滋陰降火,寧絡止血。
方藥;茜根散。
該方具有滋陰降火、涼血止血的功效,適用于有陰虛火旺表現的血證。方中以茜草根、黃芩、側柏葉清熱涼血止血,生地、阿膠滋陰養血止血,甘草和中解毒,臨床應用時尚可根據陰虛、火旺的不同情況而適當化裁。
陰虛較甚者,可加玄參、龜板、女貞子、旱蓮草養陰清熱止血。潮熱可加地骨皮、白薇、秦艽清退虛熱。
若表現腎陰虧虛而火熱不甚,癥見腰膝酸軟、頭暈乏力、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細數者,可改用六味地黃丸滋陰補腎,酌加茜草根、大薊、槐花、紫草等涼血止血,化瘀消斑。
·氣不攝血
癥狀:反復發生肌衄,久病不愈,神疲乏力,頭暈目眩,面色蒼白或萎黃,食欲不振,舌質淡,脈細弱。
治法:補氣攝血。
方藥:歸脾湯。
本方為益氣養血、補氣攝血的常用方,可酌情選加仙鶴草、棕櫚炭、地榆、蒲黃、茜草根、紫草等,以增強止血及化斑消瘀的作用。若兼腎氣不足而見腰膝酸軟者,可加山茱萸、菟絲子、續斷補益腎氣。
上述各種證候的紫斑,兼有齒衄且較甚者,可合用漱口藥:生石膏30G,黃柏15G,五倍子15G,兒茶6G,濃煎漱口,每次5-10分鐘。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頁 >>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