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第 3 頁
在疑難皮膚病的病因病機中,常常由于病情反復不愈,導致風、濕、熱邪膠著難解,日久均可化毒,壅遏不解,內傷臟腑,阻礙氣血,耗傷津液。病程越久,蘊毒越深,“毒”邪致病之機越需要重視。
例如系統性紅斑狼瘡,多病情多變、病機復雜,但虛虛實實之中,腎陰虧虛而瘀毒內蘊是貫穿病程之主線,從本病最常見的臨床征象“顏面紅斑,身熱起伏,脫發,面赤潮紅,腰膝酸痛,勞則加重,頭目眩暈,女子月經不調,經色紫暗,或經來腹痛,甚則閉經,反復口舌生瘡,肌膚瘀點、瘀斑,舌質黯紅或有瘀點,苔黃,脈細數”等癥狀來看,補腎陰,解瘀毒,標本兼治乃切合病機之良策。
此外,多種疑難皮膚病與稟性不耐的關系尤為密切。空氣、水、日光、動物、食物、藥物、金屬等是與人類關系密切的環境、生物和化學物質,一般人接觸上述物質通常不會產生致病反應,但是許多皮膚病患者接觸后往往能產生致病作用或加重病情。這種由于稟性不耐導致疑難皮膚病的高敏反應與《辭源》所說“物之能害人者皆曰毒”十分吻合,尤其凸顯出“毒”在疑難皮膚病的病因病機中的重要地位。
基于此,筆者認為,在疑難皮膚病的辨治方面,除了祛除常見的致病因素之外,從病因病機上重視毒邪致病,治療上重視解毒祛邪,不僅是發揚中醫病因學說中傳統理論的關鍵,更是提高療效的關鍵。
皮膚解毒方
“毒”邪致病的治療,一是用針對毒邪的藥物直接解除之,包括用清、消、汗、下、吐等方法,使毒邪從汗液、尿液及消化道等排出體外;二是增強和調節機體自身的抗毒能力,以抵御毒邪對人體的損傷,即扶正祛邪法。解毒法中,有清透、清泄、清解、清降、清通、清涼、清開等治法。
歷代醫家對“毒邪”病證和解毒方藥的運用積累了豐富的臨證經驗。《金匱要略》治陰陽毒,用升麻鱉甲湯,其中升麻、雄黃為清熱解毒、以毒攻毒之要藥。《外臺秘要》載黃連解毒湯,《疫病篇》載清瘟敗毒飲,《醫宗金鑒》載五味消毒飲等,皆為古今常用解毒要方,中醫皮科亦常常選用,運用得當可治重癥,挽狂瀾。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第 3 頁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