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少逸:走世醫文化傳承之路第 3 頁
單藥單方到復方的發展,是藥物治療學上的一個飛躍。方劑是在辨證的基礎上,按組方原則,選擇切合病情的藥物,定出適當的分量,制成一定的劑型,配伍而成。它的組成,不是藥量的堆徹,也不是同類藥物的羅列及同類藥的相加,而是以主、輔、佐、使相輔相成而成。故“所謂方者,謂支配方法度也;所謂劑者,謂兼定其分量標準也!贝私M方用藥之示人規矩。
《傷寒雜病論》諸方為何被譽為“古今方書之祖”?柳少逸解釋,自己曾對五版教材中醫方劑學作了粗略統計:入選方劑共422首,來源于101部古醫籍!秱s病論》有50首,《金匱要略》有38首,合計仲景方共88首,約占該教材方劑總數的3/10,從中亦可見《傷寒雜病論》之方在現代中醫方劑學中的地位。
蔡陸仙《中國醫藥匯海》云:“經方者,即古圣發明。有法則,有定例,為治療之規矩準繩,可作后人通常應用,而不能越出其范圍,足堪師取之方也!惫省耙怨欧綖橐幘,合今病而變通”,驗于臨床,此“理必《內經》,法必仲景,藥必《本經》”之謂也。此乃執古方治今病之難也。彰顯了“讀仲景之書,察其理,辨后世之方而明其用”,非厚古薄今之為也。
然“執古方不能治今病,讀醫經不如多臨證”之世風日下;“不諳經方奧蘊,徒創新說一博虛名”之陋習盛行。柳少逸呼吁,重視世醫知識結構的研究和強調中醫學的有序傳承,或許對解決當前中醫“乏人”、“乏術”局面有所裨益。
重傳承:勤求古訓博采眾方
如何傳承世醫文化?柳少逸的觀點是“勤求古訓,博采眾方”。這是他的從醫體會,也是歷代名醫大家成才之經驗,為學研岐黃之術者奉為圭臬。
柳少逸認為,“書宜多讀,謂博覽群書”。清·程芝田在《醫學心傳·讀書先要根》中說:“根柢者何?即《靈樞》《素問》《神農本草》《難經》《金匱》,仲景《傷寒論》是也。”柢,樹木之根,醫學之根柢即今天所講的四大經典之根基。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