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術:淺析“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第 2 頁
氣病可生痰,痰亦可阻氣,兩者互為因果。如肺炎喘嗽患者,由于外邪襲肺,肺氣失宣,津液不能敷布,停積為痰,而見咳喘,喉中痰鳴。若痰濁未能及時排除和消散,必內留于肺,遏阻肺氣,令壅者愈壅,如此循環,促使喘咳痰鳴加重。由是觀之,治痰治氣尚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
治痰以治氣為先
臨證中諸多驗案說明,治痰治氣從補氣、化氣、理氣、降氣四個方面著手,可獲比較好的療效。
補氣
即扶助正氣,增強機體抗病能力,亦屬治本之法。因痰隨氣行,亦隨氣化,氣足則津化,氣衰則津停,因而成痰。在臨床上若屬正氣不足而兼痰者,每于化痰之中少佐以補氣之品,可促使痰液的順利排除。補氣包括補脾氣、補肺氣二法。肺主氣而布津液,若肺氣虛哀,不能布散津液,則必生痰濁,治宜補肺氣以祛痰涎,如生姜甘草湯中取人參、甘草補益肺氣,令其排痰有力。脾主運化,為生痰之源。若脾氣虛弱,運化無力,必致痰濁內生而見短氣乏力,脘悶痰多,便溏之癥,治宜健脾補氣以祛痰涎,如六君子湯中取人參、白術、茯苓,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以杜絕生痰之源,故有“脾胃健運自無痰”之說。
化氣
即溫化陽氣。此法屬治本之法,其能使體內外陽氣升發,促進氣機通暢,令全身的氣化功能復常。體內陽氣不振,水津不化,必內停為痰,故治必以化氣為先,化氣包括溫脾氣、暖腎氣二法。溫脾氣者,苓桂術甘湯、理氣化痰丸是也。二方桂枝、干姜能暖脾胃之氣,協助氣化,令脾胃溫運功能復常。痰飲其標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腎,若腎氣虛衰,水不歸源,泛而為痰,治當宗仲景“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的方法,以《金匱》腎氣丸溫暖腎氣,方中附桂具有生少火而化氣行水的作用,此乃“烈日一照,陰霾自散”是也。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