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術:中醫之談魂說魄第 6 頁
當然,作為五神之一,魄之為病,也常可表現出心理或精神癥狀。試看落魄之人,多遇人生之落,而人生之落必伴灰暗情緒,故見目暗無神,如喪神守,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之無味,饑渴不知,冷熱不辨,形銷骨立,如行尸走肉,此魄離職守矣。“落魄”兩字,真得神髓。
魄既為精氣所養,則魄病之治當以益精養氣之品為宜。若牽涉情志者,心病還須心藥治,當以心理治療或“志意”的自我調適為主,《靈樞·本神》就有“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之說,又云:“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而安神定魄之品如琥珀、龍骨、龍齒、朱砂、磁石、生鐵落,菖蒲、人參、茯神等可為輔。如痱病之類以身體感覺或失語為主者當辨病與辨證相結合而治,地黃飲子、小續命湯、虎潛丸、解語丹、補陽還五湯、大秦艽湯、黃芪桂枝五物湯、小活絡丹等為常用方,針灸也可獲效。過敏性疾病也當辨病與辨證相合,其基調以陽氣虛者居多,或是“氣不舍魄”故。
然真正定魄之法莫過于養氣調神,《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言的“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盡合魄意。其中“呼吸精氣”可增肺氣以養魄;“獨立守神”既可凝神以定魄,又可調志意,收魂魄;“肌肉若一”則何來皮膚冷熱痛癢感覺不知,或感覺過于敏感,或動作失于協調?“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豈是虛言?
以上多魂、魄分論,那么魂魄同病者又如何?他們往往表現出魂魄所司的軀體感覺與精神癥狀并存:輕則寤寐異常,或整宿不寐,或寐而難醒,或夢寐恍惚,或憋氣,甚至呼吸暫停,此魂魄不相呼應或交替,使動而難靜,或靜而難動所致;重則顯于精神意識,如癲狂;若意識喪失,神昏譫語,感覺異常,循衣摸床,則為魂魄欲離散。《靈樞·本神》云:“魂傷則狂忘不精,不精則不正,當人陰縮而攣筋,兩脅骨不舉,毛悴色夭”,“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當然,治療起來就較復雜了,當心(神)、肝(魂)、肺(魄)并顧。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