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術:中醫之談魂說魄第 4 頁
又因魂屬陽,故魂動之病,除肝陰血虛外,亦可因肝火、肝陽之熱擾而動,此“同氣相求”也;若虛衰或重病之人見之,則有陽虛陽浮之虞。
魂之病,從治療角度,多心肝、神魂并治;治其本多滋陰補血,清火潛陽。治其標則安神定魂。藥物則因魂易浮越而多選具鎮斂作用之琥珀、龍骨、牡蠣、朱砂等。若病為它臟腑所及,則兼治它臟腑疾患。
說魄
《靈樞·本神》曰:“并精而出入者謂之魄。”即父母生殖之精結合瞬間,就有了魄。《靈樞·本神》又曰:“肺藏氣,氣舍魄。”可見魄為先天所得,成于父母并精;以肺之氣為舍、為充、為養。精足、氣足則魄強而用,精神乃治。
那么,魄的功用與魂有什么區別?又主要顯示在那些方面呢?《朱子語類·卷三》曰:“人之能思慮計畫者,魂之為也;能記憶辯別者,魄之為也。”又曰:“魄盛則耳目聰明,能記憶,老人目昏耳潰記事不及者,魄衰也……陰主藏受,故魄能記憶在內;陽主運用,故魂能發用出來。二物本不相離。”汪蘊谷在《雜癥會心錄》言:“人之形骸,魄也。形骸而動,亦魄也。夢寐變幻,魂也。聰慧靈通,神也。分而言之,氣足則生魂,魂為陽神。精足則生魄,魄為陰神,合而言之,精氣交,魂魄聚。”
魂與魄的比較,由于魂附于氣,偏于無形,魄附于形,與形難分,因此,魂表現在精神方面如“夢寐恍惚,變幻游行之境”較著;魄表現在形體方面如“能動能作,痛癢由之而覺”較顯。《太上老君內觀經》謂:“動而營身,謂之魂。靜而鎮形,謂之魄。”至于魄的功用,《類經·藏象類》再有補充:“精之與魄皆陰也,何謂魄并精而出入?蓋精之為物,重濁有質,形體因之而成也。魄之為用,能動能作,痛癢由之而覺也。精生于氣,故氣聚則精盈;魄并于精,故形強則魄壯。”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