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術:內經論清濁與升降
中醫學術:內經論清濁與升降 翟雙慶 北京中醫藥大學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支,濁陰歸六腑。”我們應該怎樣理解它呢?
陽主升、陰主降是自然界陰陽運動的基本特征。在自然界天地演化的過程中,陽氣質地清輕主升,陰氣質地厚濁主降,指出清陽上升形成天,濁陰下降形成地。地氣上升化為云,天氣下降變為雨;雨雖來源于天氣,但實出地氣所化之云;云雖為地氣上升而成,但實出天氣所化之雨。天地云雨陰陽互化而互根。人身亦然,其清陽者上升出于五官七竅、向外宣發而敷布于肌膚四肢;濁陰者向下出于前后二陰之竅、向內沉降而為精血津液。本段經文以云雨的形成和機制,描述了自然界陰陽二氣的升降、互根和轉化過程,以揭示人體氣血、精氣、衛氣、糟粕等代謝和轉化過程,從而認為人體的生命活動也不外乎是陰陽二氣的升降、交感、交融或交泰的運動過程。
首先,經文論述了人體清陽、濁陰之氣的分布規律,即清陽之氣向上向外,濁陰之氣向下向內,間接論述了人體陰陽的無限可分,由此可見陰陽為一對相對概念,在不同范疇中所指不同。其中三對“清陽”、“濁陰”所指有所不同:在“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中,清陽指飲食所化之精微,其輕清上升化為呼吸之氣,并布散于頭面七竅,以成發聲、視覺、嗅覺、味覺、聽覺等功能。其糟粕重濁沉降,由前后二陰排出;在“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中,清陽為飲食所化之精微,其輕清部分外行于腠理肌表,其濃稠部分內注于五臟。此清陽指衛氣,濁陰指精血精液;在“清陽實四支,濁陰歸六腑”中,清陽即飲食物化生的精氣,充養于四肢。其代謝后的糟粕,由六腑排出。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