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術:陰陽——《黃帝內經》之大法
中醫學術:陰陽——《黃帝內經》之大法 翟雙慶 北京中醫藥大學
“陰陽”的概念,最早見于《易經》。陰陽,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和現象對立雙方的概括,含有對立統一的思想。陰和陽既可以代表相互對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一個事物內部所存在著的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陰陽的最初涵義是很樸素的,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陰,后來引申為氣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內外,動作狀態的躁動和安靜等等。
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現象都有正反兩個方面,就用陰陽這個概念來解釋自然界兩種相互對立和此消彼長的勢力,并認為陰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宇宙的基本規律,如《周易·系辭》曰:“一陰一陽之謂道!边@樣一個“道”在《黃帝內經》中得到了最為廣泛的詮釋與運用。最核心的論述是《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的這句話——“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這句話是說,陰陽是自然界的客觀規律,是人類認識事物的法則,是分類事物的綱領,是萬物運動變化的本源,也是萬物產生與消亡的根本原因。這里主要談了四個問題。
其一,陰陽是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張介賓云:“道者,陰陽之理也。陰陽者,一分為二也。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天生于動,地生于靜,故陰陽為天地之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即是以天地云雨的生成過程為例,論述天地陰陽升降,從而交相感應的規律,正是由于陰陽的交感,才有天地陰陽之氣的交流、結合,才有世間萬物的化生。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對人影響最大者,莫如一年四季氣候的變遷與一日白晝黑夜的變化,而古人也認為這是陰陽運動變化的反映,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所云之“故陽之動,始于溫,盛于暑;陰之動,始于清,盛于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薄鹅`樞·營衛生會》云:“夜半為陰隴,夜半后而為陰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日中為陽隴,日西而陽衰,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币虼税殃庩柗Q為自然界的規律,即所謂“天地之道”。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