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術:《黃帝內經》與臨床第 3 頁
以臟腑經脈與體表的關系為例,《黃帝內經》中雖然在多個篇章中論述了肺與皮毛的密切關系,如《素問·五臟生成論》云:“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素問·六節藏象論》云:“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但也有篇章提到了心與皮表的關系,如《素問·刺禁論》云:“心部于表”,其實古代醫家在研究醫理時,由于心肺共居上焦,所以認為其功能往往有相互影響互通之處,如生理上有心主血脈與肺朝百脈,病理上有《素問·五臟別論》所云“五氣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彼砸膊浑y理解心肺與皮表都有一定聯系,兩者運用時的側重點也是值得探討。肺主皮毛多側重于皮毛受邪,內傳于肺,使肺氣機不利而致咳,如《素問·咳論》云:“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于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迸R床上外邪侵犯肌表,邪氣影響其所合的肺臟,使其宣發與肅降功能失常,出現咳嗽、鼻塞、發熱之病。此時當從宣肺發汗解表入手,可根據病證之偏寒、偏熱、偏燥而選用。至于“心部于表”則多側重臟氣紊亂所致之病,一般并非外邪侵襲所致疾患,若屬外邪亦僅為火熱之氣。又由于“心主血脈”,故此類病癥多見皮表氣血運行障礙方面的癥狀,如皮表疼痛、灼熱、瘙癢乃致瘡瘍等。另外,由于心主神明,《靈樞·本神》“所以任物者謂之心”,故臨床上皮表的感知覺障礙,如痛、癢、麻木不仁等,亦可從心論治。心臟為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故主一身之表。因而皮表之病,不可忽視從心辨治這一途徑。
除心、肺之外,在《靈樞·五癃津液別》中曾云:“脾為之衛,腎為之主外”,提出脾有保護機體有衛外之功!捌橹l”側重點在于脾胃功能正常,則臟腑得養,營衛充盛,正氣存內。也為后世“扶正以祛邪”這一治療方法提供了理論根據,后世玉屏風散之運用即是一例!澳I為之主外”與《素問·刺禁論》云“腎治于里”看似矛盾,其實這是從不同角度探討腎之作用得出的不同結論,“腎治于里”側重于腎的氣機升降,而“腎為之主外”則不僅認識腎與人體五官的密切關系,更是從臟腑功能角度揭示了腎與衛氣的聯系,如《靈樞·營衛生會》所云“衛出下焦”,指出衛氣晝始于足太陽、夜始于足少陰,與腎關系密切,臨床上也多有感冒長期不愈,從補腎壯陽治愈的病案。至于經絡與體表的關系,《黃帝內經》也提及足太陽經循行從頭至項背、經背膂抵足小趾外側端,《素問·熱論》謂其“為諸陽主氣”,言其經統領全身在表之陽氣,故外邪(尤其是寒邪)侵襲人體,先傷在表之陽,則會表現出太陽經脈所循行處的癥狀,如頭項痛、腰脊強以及陽氣閉郁導致的發熱、無汗、惡寒等癥狀。此時治療,則當選用麻黃湯、葛根湯之類方劑,以溫散在表之邪。因此依據《黃帝內經》中的不同學說與觀點,聯系臨床實際,更有利于我們臨床方法的創新,治療思路的開拓。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