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術:淺說風為百病之長第 4 頁
熱極生風 外感溫熱病邪,邪熱熾盛,煎灼津液,傷及營血,燔灼肝經,常可見到高熱,神昏躁擾,手足抽搐,發為驚厥等癥,可用羚角鉤藤湯,涼肝熄風,增液舒筋。
陰虛風動 邪熱久耗,真陰漸虧,筋脈失于濡養,虛風內起,而見手足蠕動,神倦脈弱,形體消瘦,五心煩熱,顴紅盜汗等癥,方選大定風珠或者復脈湯,滋陰熄風。
血虛生風 久病血虛,或者急、慢性失血,營血虧虛,筋脈失養,血絡不榮,常見眩暈面白,肢體麻木不仁,筋肉跳動,甚則手足拘攣不伸,皮膚瘙癢,爪甲不榮等癥,治取四物湯,養血祛風。
血瘀、痰濁生風 血瘀生風,痰濁生風臨床提得比較少,但是確實存在。王清任《醫林改錯》言:“中風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氣虛血瘀而成”其言血瘀而致中風,楊仁齋指出“瘀滯不行,皆能眩暈”血瘀亦可導致眩暈,此外朱丹溪有言“無痰不作眩”,而中風,眩暈皆為內風之象,此處內風乃為血瘀、痰濁久積而化。臨床上應該根據具體病證遣方選藥,如血瘀生風可用血府逐瘀湯化裁,痰濁生風可用溫膽湯加減,隨證施治。
五臟六腑風病 五臟六腑風病主要見于《素問·風論》,另外也散見于《素問·評熱病論》、《素問·大奇論》等篇中。《內經》雖然沒有給出每種風病的具體治療方藥,但是卻將每個風病的具體癥狀詳盡記載,如論及脾風的癥狀為“多汗惡風,身體怠惰,四肢不欲動,色薄微黃,不欲食,診在鼻上,其色黃”,此癥與《傷寒論》中太陰中風病所述之癥極為相似,可以應用桂枝湯治療,其他臟腑風病皆可變通而治。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