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術:對中醫治糖尿病并發癥研究的思考
梁曉春 北京協和醫院
中醫學對糖尿病(消渴病)的認識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消渴”病名及病因病機的理論首見于春秋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消渴病的準確定義出自《古今錄驗方》;辨證論治形成于《金匱要略》;證候分類始于《諸病源候論》;三消分治始于唐宋時期。巢元方首先提出體力運動療法;孫思邈最早強調飲食調治;歷代醫家從不同側面對消渴病及其并發癥的病因病機、治則治法等做了補充和發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醫和中西醫結合工作者在中醫中藥治療糖尿病慢性并發癥方面進行了大量的臨床和實驗研究,初步顯示了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及其慢性并發癥的優勢,同時也存在不少問題。
病因病機
中醫學認為糖尿病的發生與先天體質因素、后天飲食失調、情志不遂、房勞過度、外感邪毒、藥石所傷等有關。其基本病機是陰虛燥熱,陰虛為本,燥熱為標,二者互為因果,燥熱甚則陰愈虛,陰愈虛則燥熱愈甚。上焦肺燥陰虛,津液失于輸布,則胃失濡潤,腎乏滋助;中焦胃熱熾盛,灼傷津液,則上灼肺津,下耗腎陰;下焦腎陰不足,虛火上炎肺胃,致使肺燥、胃熱、腎虛三焦同病。由于氣虛不能帥血而行;陽虛寒凝血滯;陰虛火旺煎灼津液,均可導致瘀血痰濁的形成。
氣陰雙虧,痰濁瘀血痹阻脈絡是糖尿病慢性并發癥(消渴病兼證)發生的病理基礎。消渴日久,肝腎陰虛,精血不能上承于目,目無所養,可導致雀盲、內障,甚至失明(糖尿病眼病)。營陰被灼,內結郁熱,壅毒成膿,發為瘡癤、癰疽(糖尿病皮膚感染)。陰虛燥熱,煉液成痰,痰阻經絡或蒙蔽心竅而為中風偏枯(糖尿病腦血管病)。痰瘀阻滯,心脈失養,出現胸痹、心痛、心陽暴脫等證(糖尿病心血管病)。瘀血痹阻四肢,經絡不通則見肢體不溫,麻木不仁(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血瘀日久,郁而化熱,熱毒內壅而成脫疽(糖尿病足)。腎陰不足,陰損及陽,脾腎陽衰,水濕泛濫,成為水腫(糖尿病腎病);溫煦不足,大腸功能失司,導致腹瀉便秘交替(糖尿病腸病)。生殖之精匱乏出現陽痿(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礙);陰液極度耗損,導致陰竭陽亡,而見神識不清,皮膚干燥,四肢厥冷,脈微細欲絕等危候(糖尿病急性并發癥)。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