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治療不可忽視“脾陰”
王金亮 侯紅霞 山西省平遙縣中醫院
脾胃病者,醫者多倡導東垣之論,一部《脾胃論》集脾胃學術之大成,其論述詳于溫補而少于清滋,往往忽略脾陰治療,后世醫家也多遵其說。然脾與其他臟腑一樣,也有陰陽之分。縱觀古今立說,論脾陰者頗多。《靈樞·五邪》篇云:“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陽氣有余,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饑。”即是針對胃陽有余脾陰不足立言。漢代張仲景制“麻子仁丸”治脾陰不足大便難,創脾陰虛治療之先河。《丹溪心法》也云:“脾土之陰受傷……遂成膨脹。”方書《癥因脈治》也指出:“脾虛有陰陽之分,脾血消耗,虛火上炎,脾雖虛而仍熱,若服溫補,則火愈甚而陰愈消,必得滋補脾陰,則陽退而無偏勝矣。”吳澄在《不居集》中也認為“古方理脾健胃,多補胃中之陽,而不及脾中之陰”是片面的,對脾陰虛的癥狀,醫家也指出:“脾陰虛,手足煩熱,口干不欲飲,煩渴不思食。”以上所論均提示了脾陰虛在臨床的重要性,也豐富了脾胃學說內容。
對于脾陰的生理功能,《養生四要》明言:“受水谷之入而變化者,脾之陽也,散水谷之氣,以成營衛者,脾胃之陰也。”《慎齋遺書》也云:“胃不得脾氣之陰,則無運轉,而不能輸于五臟。”唐容川《血證論》更直言:“脾陽不足,水谷不化,脾陰不足,水谷仍不化也。譬如釜中煮飯,釜底無火固不熟,釜中無水也不熟。”可見水谷入胃,將其腐熟,蒸化,輸布五臟六腑,除脾陽的作用外,必須依賴脾陰的資助,脾之陰陽缺一不可。
水谷入胃化為營陰,脾陰包括營血,津液之類是濡養人體臟腑、四肢百骸的重要物質,脾陰是各臟腑津血的源泉,脾陽充足則:“諸經恃此而長養”“臟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氣”,脾陰不足,不能滋養肺金則癥見口干咽燥,干咳少痰。下不能充養腎精則見頭目眩暈,腰膝酸軟。心失所養則心悸怔仲,失眠健忘,木失所養則眼干目澀,肢麻震顫,可見脾陰一虛則五臟疾病互作,諸病生焉。故《醫學衷中參西錄》云:“脾為太陰,乃三陰之長,故治陰虛者,當以滋脾陰為主,脾陰足自能灌溉臟腑也。”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