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黃芪功效釋義
宋永剛 山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黃芪為《本經》上品。原文:味甘微溫。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瘺,補虛,小兒百病。
黃芪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或膜莢黃芪的根,《本經》寫作黃耆。耆者,長者也,是指年長的人。黃芪色黃入脾,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故黃芪有“補氣之長”之稱。
黃芪味甘微溫,能夠“補虛”,這種補虛即為補氣作用,臨床上廣泛用于多種氣虛證或氣血兩虛證,如脾胃氣虛、肺氣虛、衛氣虛等。
“癰疽久敗瘡”是指瘡瘍日久,或久治不愈,而形成的瘡瘍膿成而不潰或潰破而不收口,導致局部長期流淌稀膿、稀水為主要表現的病證,如人體皮膚某部位的化膿性感染、慢性骨髓炎、慢性乳腺炎等。中醫認為多屬氣血不足所致。治療上當補益氣血為法。
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說:《神農本草經》謂黃芪主久敗瘡,亦有奇效。奉天張××,年三十余。因受時氣之毒,醫者不善為之清解,轉引毒下行,自臍下皆腫,繼又潰爛,睪丸露出,少腹出孔五處,小便時五孔皆出尿。為疏方:生箭(即生黃芪)、花粉各一兩,乳香、沒藥、銀花、甘草各三錢,煎湯連服二十余劑。潰爛之處,皆生肌排膿出外,結疤而愈,始終亦未用外敷生肌之藥。
黃芪能夠“排膿止痛”,止痛作用無藥理支持,但確有排膿之功,對于膿成而不潰者誠為良藥。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