燥邪實質論第 2 頁
陰凝而燥
《溫病條辨》中卷一上焦篇“補秋燥勝氣論”言:“燥傷本臟,頭微痛,惡寒,咳嗽稀痰,鼻塞,嗌塞,脈弦,無汗,杏蘇散主之。”注云:“肺為燥氣所搏,不能通調水道,故寒飲停而咳也脈弦者,寒兼飲也按杏蘇散,減小青龍一等。此條當與下焦篇所補之痰飲數條參看。”且其自稱“杏蘇散,減小青龍一等,若傷燥涼之咳,治以苦溫,佐以甘辛,正為合拍。若受重寒夾飲之咳,則有青龍;若傷春風,與燥已化火無痰之證,則仍從桑菊飲、桑杏湯例。”即杏蘇散所治之證乃是小青龍湯證的輕證——輕寒夾飲,亦即外有風寒,內有痰飲之輕證,而非真有燥證也。其真實病機應該是外有風寒束表,內有飲邪停蓄,從而導致內在的陽氣受郁,失其宣散、溫煦的功能,水津失去陽氣的溫化,無以輸布到全身各處,所以局部出現暫時性的燥證,就像小青龍湯條文里面的或然癥中有“或渴”癥,五苓散條文中有“微熱消渴”、“煩渴”、“汗出而渴”一樣。
綜上所述,燥邪并不是一個真正的邪氣,而是其他致病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燥只是一種外在表現,并不是病理實質。燥的病理實質是陰液的不足或運化失常,即王士雄所說的“陰竭則燥”和“陰凝則燥”。
文章錄入:管理員 責任編輯:5jw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