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辨證論治新體系(上)
周仲瑛 周學平 南京中醫藥大學
編者按: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特色的集中體現。針對近幾十年來諸多學者將證候作為辨證論治的研究重點,但至今未有重大突破的現狀,國醫大師周仲瑛及其學生南京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周學平教授認為,“審察病機”是辨證論治的關鍵環節,辨證應首重病機。在此基礎上,他們提出了“病機證素”的概念和以病機為核心的辨證論治體系基本框架,以提高應對難治性疾病的臨床能力,達到活化辨證的目的。今起本版將他們的觀點分三部分連續刊出。
臨證辨證應首重病機
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特色的集中體現,是中醫臨床醫學的精髓。在中醫學辨證論治體系中,八綱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臟腑辨證、氣血津液辨證、六淫辨證等多種辨證方法并存,發揮著重要的臨床指導作用。但對于缺少豐富臨床經驗的醫者而言,在臨床具體應用中往往較難把握,初學者更難甄別應用。有其癥,辨其證,分其型是中醫傳統辨證體系的基本模式。由于疾病的癥狀、體征可因個體差異、病程、藥物治療等影響而復雜多樣,加之醫者水平、學術流派等因素的影響,對同一疾病的辨證分型各有不同。因而傳統的辨證方法使證候分類繁多,無法統一,容易機械、僵化,難以體現中醫辨證圓機活法,以及個體化治療的特色和優勢。
近幾十年來,諸多學者將證候作為辨證論治的研究重點,國家多個科技項目開展了證的規范化和本質研究,取得了一批成果,但未有重大突破,至今尚缺乏能夠切實指導臨床應用和提高臨床療效的創新性研究成果,難以滿足臨床需要。我們認為“審證求因”的實質當為“審證求機”。臨證辨證應首重病機,病機為理論聯系實際的紐帶,是通向論治的橋梁。內外致病因素作用于人體,隨個體差異表現不同的病理狀態,根據“有諸內必形諸外”的理論,審證求機即是采用取象比類的思辨方法,通過辨析疾病內在病變的外在表現,把握疾病的本質,獲得辨證的結論。因此,倡導以病機為核心、以病機證素為單元構建辨證論治新體系,從病機層次解析中醫辨證過程,符合中醫臨床辨證思維認識過程,使復雜證候簡約化,既能反映病情的復雜多樣性、個體性和辨證的靈活性,又可執簡馭繁,以免陷于僵化的固定分型,似可解決中醫理論研究與臨床嚴重脫節的瓶頸問題,對提高現代臨床診治水平,充實和完善中醫學理論體系、促進中醫學術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