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百病調氣為要第 2 頁
調“氣”可使病理產物順利排出體外
氣機失調會導致“痰瘀濕滯”等病理產物在體內的淤積,而痰飲、水濕、瘀血等病理產物是導致疾病發生和復雜多變的病理基礎,所以在疾病的治療中調“氣”為首要,正如《丹溪心法》所說“順氣為先”;“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氣而順矣”。根據氣血津液的相互關系可知,氣行則水行,氣行則血行,氣行則可以解郁導滯。《素問·調經論》說:“五藏之道,皆出于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隧焉。”病理產物的堆積還可以壅塞經隧,所以調“氣”時亦應宣通府氣,開竅道,給邪以出路。總之,調“氣”可以使痰飲、水濕、瘀血等病理產物在“氣”的作用下而排出體外,從而使機體“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臨床應用
“百病生于氣也”的觀點說明氣機失調是疾病發生的基本病機,本著“治病求本”的原則,可以“調氣治百病”以恢復機體的正常狀態。根據“補其不足,損其有余,郁者散之,散者收之,上者降之,下者升之”的治法,臨床上可以辨證選用不同藥物。
氣虛表現為氣短聲低,少氣懶言,精神疲憊,體倦乏力,動則汗出,舌淡苔白,脈虛無力等。當出現上述癥狀時,常選用補氣之人參、黨參、西洋參、黃芪、白術、甘草等,代表方劑如四君子湯、六君子湯、參苓白術散等,中成藥如生脈飲口服液、四君子丸、玉屏風散等。臨床上慢性胃炎、慢性蕁麻疹、妊娠胎動不安、小兒低熱、小兒鼻出血等可參照論治。
氣陷表現為頭暈眼花,氣短疲乏,脘腹墜脹感,大便稀溏,形體消瘦,或見內臟下垂、脫肛、陰挺等。當出現上述癥狀時,常選用具有升提作用的藥物,如黃芪、人參、白術、炙甘草等。代表方劑為補中益氣湯,中成藥補中益氣丸。臨床上子宮脫垂、脫肛、疝氣、重癥肌無力、原因不明的低熱、習慣性流產等可參照用藥。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