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幼波學術3特點
王莒生 徐春軍 吳義春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
一是重視氣血,氣血是人體構成的最基本物質,周流全身,疾病發生必然與氣血發生作用。二是強調痰瘀,痰瘀是氣血失調的表現,強調痰瘀容易互相轉化,應痰瘀同治。三是善用補法,對于氣血不足的表現,強調用補法提高人體的抵抗力。
一代名醫關幼波教授,懸壺濟世60余載,循古而不泥古,創新而不離宗,不論對肝膽疾病還是對雜病的治療都有獨到的見解和豐富的經驗。他在臨床實踐中所形成的重視氣血、強調痰瘀、善用補法的學術特點,一方面豐富和發展了中醫的基礎理論,另一方面也可有效地指導臨床,從而顯著地提高臨床療效,執簡馭繁,為治療疑難怪病提供了更簡潔的思路。
學術誕生淵源
家庭熏陶 關幼波教授,16歲開始隨其父關月波教授學醫,當年他的父親行醫時診治婦科病人較多,對于經帶胎產,以調理氣血為先導,以四物湯為遣方的基礎,晚年更加注重益氣養血,從四物到八珍,或十全或養榮,加減化裁,運用熟巧。這一點對關幼波的影響很深,他后來在治療慢性肝炎病中遂逐步形成了“調補氣血”、“中州當先”等特點。
現實需求 臨床治療慢性肝炎常存在的問題有兩方面:一是祛邪不力。病重藥輕,未抓住重點,未掌握泄利途徑,邪氣侵入人體,祛邪不利,濕熱之邪未能徹底清除,余邪留戀,邪氣囂張日久,傷及正氣,造成正氣虧虛。二是忽視扶正,攻伐太過。過用苦寒清熱之藥,傷及脾胃。外感濕熱之邪本已傷及脾土,再加過用苦寒傷脾,則濕熱更難以化散,以致正不抗邪,外邪留戀深竄,漸成慢性肝炎,在慢性肝炎基礎上,逐漸發展為肝硬化及肝癌等疾病。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