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盛者奪之”談大劑量用藥
張英棟 山西省晉中市第三人民醫院
《素問·至真要大論篇》謂“微者調之,其次平之,盛者奪之”。方藥中先生解釋其為疾病輕淺時,只需輕劑幫助人體自愈能力的恢復,疾病就可痊愈;疾病較重時,必須用較重之劑才能平其病勢,治愈疾病;而邪氣亢盛,病情急重時,正氣已經不能自調,邪不去,正就不復,所以必須使用重劑攻邪。由此觀之,劑量的輕重不是以醫者的喜好而定,而應該是“有是證”則用“是”劑。
戰爭哲學中制敵有著名的“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的論斷,即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之一部,目的不僅是消滅敵人,而且是打擊敵人的氣勢,扭轉戰局。用藥如用兵,筆者體會“盛者奪之”亦是此意。但戰后重建時則不能使用上述理論,不能只顧一點不及其余,需要面面俱到,兼顧才能成功。這個時候需要穩,“微者調之,其次平之”。
外感之“盛者”
外感之“盛者”,治療需要準與狠,即在識證準確的基礎上,劑量必須到位。如果猶豫試探,很多時候會坐失良機,甚至促其傳變。《內經》云“善治者治皮毛”,《傷寒論》中首重麻桂劑即是此意。如果使用劑量不到位,往往會出現劉河間所說的“辛甘熱藥,皆能發散者,以力強開沖也。然發之不開者,病熱轉加也……”(《素問玄機原病式》)
《吳鞠通醫案》卷二有一案:“鞠通自醫,丁巳六月十三日,時年四十歲。先暑后風,大汗如雨,惡寒不可解,先服桂枝湯一帖。為君之桂枝用二兩,盡劑毫無效驗。次日用桂枝八兩,服半劑而愈。”《傷寒論》原方中桂枝用漢時的三兩,吳鞠通這里用桂枝是清時的八兩,遠超原方劑量。桂枝湯原方后有“不汗,后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劑”。外邪侵襲,不“奪”則難以復正,平劑無法使邪潰散,就需要逐漸加量、縮短間隔時間,吳鞠通“神而明之”。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