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中醫理論體系的緊迫性與可行性第 4 頁
潛在隱含的“冷藏式保護”
物質的變化要經過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突變”現象雖然是科學研究所發現的,但科學自身卻很少發生突變,中醫學也是如此。由于中醫學曾經在西方科學傳入之后遭到了極大的沖擊。這種沖擊引發了兩種效應:正面效應是提煉整理中醫學的特點,“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被確立為“特點”就是這個時期的成果;負面效應則是反復多次損傷刺激,形成了一種超敏感、易激惹現象,潛意識中追求“冷藏式保護”,生怕在變革中失去自我,在創新中丟掉原貌,不求新,不求變,絲毫不為時代的大潮所動,也不為發展的大勢所趨,畏首畏尾期盼“突變”。這種“恬淡虛無”的狀態甚至延續到了現在,這是制約中醫發展的主要癥結和根源。
解構重建的途徑與方法
中醫學不能總是被別人牽著鼻子走,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所謂“中醫是否科學”的無休止爭論中,而是要凝心聚力,認真研究選擇走什么樣的發展之路才能復興中醫輝煌。目前應當從四個方面進行探索:
著力還原《內經》本意
百余年來,我國的古文字學家經過不懈努力,對秦國統一文字之前的金文、小篆等古文字進行了大量的考證,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出版了諸如《金石編》、《漢字源流》等許多學術專著,為我們研究《黃帝內經》成書時期的真實原意提供了有力的武器。我們應當積極利用這些成果,把《內經》放置在原有的歷史環境中去考證,真正弄清這部經典巨著的科學內涵,還醫理于本來面貌。
大力推進學科分化
系統論、還原論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對二者的關系,既要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待,又要用點“好貓”的精神去把握。鑒于《內經》是一部全書類經典,而且有了一定的以醫學為主的分化傾向,我們就應該順勢而為,對其中的內容進行分類重組,使醫學、哲學、天文、歷算、氣象、物候等知識內容相對獨立。這樣做雖然暫時看起來可能會破壞其完整性和內在關聯性,但從長遠發展來看,經過分化再次交叉整合后的新學科,一定會在內涵和水平上超越未經分化的初始學科,而且還會使其具備可持續發展的活力。分化不是割裂,分化后的學科仍然是互通的、協作的,完整性和內在關聯性是能夠得到維持和保護的,在此基礎上,突破固有學科局限,進一步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材料、系統工程、計算機等學科開展深層協作,建立廣泛的多學科聯合體。相信廣大中醫藥工作者的智慧和膽識是能夠做到這一點的。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