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代科學看中醫精氣神
編者按:精、氣、神是中醫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老百姓也常常把精、氣、神怎樣看作人體是否健康的評價標志。趙國求研究員和王平博士運用現代科學理論對抽象的精、氣、神的概念予以詮釋——“精”是生命物質,“氣”是生命物質的活力,“神”主要是人體的神經系統。作者用生命物質運動最佳自穩態理論解釋了中醫精、氣、津液、血四者之間的關系。
趙國求 湖北武漢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王平 湖北中醫學院
精
中醫傳統理論認為,“精”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既是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又是臟腑器官生理活動的產物。精的來源有二,一為先天之精。它與生俱來,稟受于先天,為生命的原物質。二是后天之精,是飲食水谷化生之精微。后天之精可養先天之精,因此,生命得以成長壯大?梢,后天之精具有維持人體生長發育的功能,是人體需要的營養物質。
生命物質運動最佳自穩態理論對生命物質的定義完全可以理解為中醫中的“精”。生命物質的定義是:構成生命機體諸組織,并保證生命旺盛活力的各種物質成分和營養成分。構成新生嬰兒機體的生命物質是先天之精,與遺傳基因相關,它由父母所受,與生俱來;嬰兒出生之后,在成長、發育及爾后一生的休養生息中,所需的營養物質,是后天之精。后天之精——各種營養物質,由水谷轉化而來,胃、腸是將飲食轉化為營養物質的關鍵臟器。由胃、腸產生的“精”——營養物質,既是生命物質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還是生命機體生長發育的必需物質,所以中醫說“精”具有維持人體生長發育的功能。沒有后天的營養物質——后天之精,對生命機體——先天之精的滋養,生命機體就不可能發育成長,故中醫說后天之精養先天之精。中醫的物質論——“精”,與生命物質運動最佳自穩態理論中的“生命物質”,在定義上有了較好的統一。
氣
按照中醫的定義,“氣”包含在“精”的廣泛含義之中,因此,中醫基礎理論認為“氣”亦是構成人體最基本的物質;與此同時,中醫又認為“氣”是臟腑組織器官的活動功能。“氣”像“精”一樣,也有先天與后天之分,先天之氣源于父母,名曰元氣(原氣),后天之氣得于自然之氣與飲食水谷精微之氣。氣的功能主要有推動、溫煦、防御、固攝和氣化等作用。
中醫對“氣”的理解與現代科學物質論認識相去較遠!皻狻奔仁俏镔|,就不能是臟腑的功能,物質與功能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從中醫理論中“氣”與“精”的關系看,精是氣之母,氣依托于“精”,有“精”才有“氣”。氣行暢通,人體健康這層意思表明,“氣”應理解為物質“精”的活力。但“精”在生命物質運動最佳自穩態理論中對應理解為生命物質,因此“氣”在現代科學中應是生命物質的活力。就這一層面理解,氣與陽又有相同的含義。這也正好符合中醫的思想體系。中醫說,“氣”對人體的生長發育、血液循環、津液輸布均起激發和推動作用,這正是生命物質活力的功能,補氣就是補生命物質的活力。氣功中的運氣就是通過思維的電磁作用(神經電流)激發經絡中生命物質的活力,使其運行暢通。生命細胞的活力越強,人體的生長發育、血液循環、津液輸布自然也強;生命細胞的活力降低,則“氣”的推動力減弱,自然出現臟腑功能降低,人體生長發育遲緩,血行不暢,水液滯留等多種病理變化。這就是現代科學對“氣”的推動作用的理解。氣的推動作用與我們定義的生命驅動力相關。
“氣”的溫煦作用可以用生命物質運動最佳自穩態理論去解釋。如果“氣”被看作生命物質的活力,與物質的熱運動直接相關,而物質的熱運動正是人體體溫產生的根本原因。中醫所說的“氣虛”即是生命物質(細胞)活力降低,從而使熱量減少,溫煦作用降低,臟腑功能減弱,血液循環不暢,津液輸布與代謝滯緩等表現出來的癥狀。臨床表現為畏寒喜暖、四肢不溫、瘀血、水腫等癥狀。所以我們說“補氣”就是補生命物質的活力,就是通過藥物讓生命物質的活力增強。
“氣”是生命細胞的活力,“氣”盛則是生命細胞活力旺盛。生命細胞活力旺盛,則防御外邪的能力就強。如果外邪從體表入侵,體表生命細胞活力旺盛,不易受到侵害,則外邪御于體表,否則外邪就會由體表侵入,并深入到體內,影響體內深層生命細胞的活動機能。中醫常說體內正氣與邪氣之爭,實際上是體內生命細胞保持正;盍εc外邪破壞正常活力之爭。人體顯然有保持生命細胞正;盍Φ臋C能,所以中醫認為不管邪氣潛于體表何種部位,總有正氣與邪氣相爭,并戰而勝之。讓生命物質保持正常活力和相對有序的運動狀態,是人體自身的一種本能。
把生命細胞的活力理解為中醫的“氣”,“氣”的固攝作用也能得到現代科學的解釋。固攝,主要是對血液、津液等的運行、代謝過程的維護調節作用,防止其流失。生命細胞的活力正常或旺盛,就能使身體各組織代謝機能正常運行,體現整體生命力旺盛。前者是微觀機制,后者是宏觀表現,微觀與宏觀統一。把生命物質的活力理解為“氣”,氣的氣化作用可以得到合理解釋。所謂“氣化”即生命物質活力的轉化。人體代謝過程旺盛,則生命物質間運動的轉換也就正常,從而保證了生命物質運動的活力,保證了人體的健康。
中醫對精、氣、津液、血四者的關系,可以用生命物質運動最佳自穩態理論加以說明。
精化氣——精是生命物質運動最佳自穩態理論里的生命物質,氣則是該理論中生命物質(細胞等)的活力,生命物質的活力由生命物質的運動狀態來體現,所以說精化氣,沒有精就沒有氣。氣生精——生命物質(細胞等)的活力反過來又可幫助人體對生命物質的攝取和生成代謝。如果生命物質的活力不足,生命機體各臟腑器官活力不夠,顯然有礙于人體對生命物質的攝取和生成,所以有氣生精。
氣生津、行津、攝津——津本來就是精的一部分,津也是由生命物質構成。氣生津與氣生精的現代解釋相同。氣行津是說,生命細胞的活力能幫助津液運行。活力不足,津液的運行自然不足。或反過來說,津液運行不暢是生命細胞活力不夠的表現,因此也可以說津載氣。也就是說津液運行本身就體現了人體細胞的活力。
血為氣母,氣為血帥與精氣關系的理解相同。因為從廣義看,血本來就包含在精之中。血作為由生命物質構成的細胞,沒有血細胞,哪有血細胞的活力?所以血為氣之母。沒有血細胞的活力,也就沒有生命物質的活力,血細胞的活力旺盛,又可引導血行暢通,因此氣為血之帥。
總之,中醫精、氣、血、津之間的關系,都可以用生命物質運動最佳自穩態理論做出相應的解釋。
神
中醫傳統理論認為,神是腦物質細微精深的結構和腦的功能活動。狹義的神為心神,藏于心;廣義的神,藏于腦。廣義的神既包括心神,還包括魂、魄、意、志、思、慮、智等內容。腦神是各神之首,精神、意識、思維、知覺都是在腦神的作用下產生的;心神、肝魂、肺魄、腎志、脾意亦在腦神的作用下,發揮各自的生理功能;關節的活動,皮膚的感覺,眼、耳、鼻、舌的作用同樣都離不開腦神。
中醫認為“神”可以調節人體形體的動與靜,精神的興奮與抑制,情緒的喜、怒、哀、樂、愛、惡,個性的剛與柔、靜與噪,身體的屈與伸等等。這是“神”的調節與控制功能。中醫還認為神可調節陰陽,而陰、陽在生命物質運動最佳自穩態理論中,被看做是生命物質運動對最佳有序狀態的偏離。調節陰陽,即調節生命物質運動對最佳有序狀態的偏離。氣功中的“調神”是通過調節神經系統的功能,讓生命物質運動處于最佳自穩態,保證身體健康。所以氣功家認為養神才能養形,調神是練功的核心。
關于神的物質結構,中醫傳統基礎理論認為,腦神的物質基礎是“精”!熬笔俏覀兌x的生命物質,而生命物質當然包括構成神經細胞的各種物質與營養成分,故腦神的物質基礎是精。傳統中醫還認為,“神由先天之精生成,當胚胎形成之際,腦髓隨之生成,生命之神即已產生和存在。”這正是腦神經系統的生長發育過程。中醫認為,形體生成之后,神賴后天水谷精微營養而成長,神的生長發育源于后天水谷精微。中醫是通過宏觀整體觀察并在實踐經驗中總結出來的理論,缺乏解剖學的依據是中醫的一個特點。中醫現代化的任務之一,就是把缺少現代科學與現代生理解剖學依據的模糊論述,從運動觀視角,用現代科學知識調整過來。在比較研究中,中醫“神”的構成和功能顯然與現代醫學中的“神經”系統有本質內在聯系,或者說中醫的“神”主要是現代醫學中的“神經系統”。中醫有時也把“神”理解為“精神狀態”。因為它與生命的活力有關,因此可歸結為“氣”的范疇。中醫的氣與神就是緊密聯系的兩個概念。
精、氣、神是中醫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前面對精、氣、神的現代科學剖析只是引玉之磚,還有許多地方需要更進一步的分析與推敲,尤其是與基因遺傳物質相聯系,還會有更廣闊的認識天地,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對精、氣、神的現代科學的基本界定!熬笔巧镔|,“氣”是生命物質的活力,“神”主要是人體的神經系統。由于中醫是一門用樸素自然哲學指導的應用科學,因此在其理論體系中,有許多是由行醫經驗推測出來的東西,有些完全是猜測。這些都需要我們在中醫現代化的過程中通過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加以調整。中醫基礎理論的現代化建構任務是艱巨的,但是中醫現代化的必經之路。
-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文章
- 網友評論:(只顯示最新10條。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
- 綠色通道
- 精彩推薦
- 最新推薦

[經驗交流]胡思榮論治咳嗽經驗 09-23 
[報刊簡介][圖文]《中醫健康養生》雜志簡介 09-16 
[學術爭鳴]“厥陰”由來探秘 09-03 
[中醫視點]別用分型治療取代辨證論治 09-02 
[中醫視點]中醫醫療行為須構建評價體系 08-31 
[中醫視點]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中醫… 08-31 
[中醫視點]繼承創新是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的… 07-23 
[學術爭鳴]中醫學術:從毒論治皮膚病 07-14 
[中醫教育]發揮專長優勢 培養多元人才 07-12 
[經驗交流]孫浩經方治小兒咳嗽經驗 07-05





